慈溪藏家自掏腰包研討上林湖窯
慈溪藏家自掏腰包研討上林湖窯
慈溪藏家自掏腰包研討上林湖窯
日前,在浙江慈溪舉辦的“上林湖窯系與杭州窯系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當地瓷器收藏家聞長慶公布了其對上林湖研究的12項新發現,并向慈溪市博物館捐贈了兩件高麗青瓷。
據了解,多年來,聞長慶為上林湖窯的研究投入了幾十萬元,收集了四五噸的瓷片標本,而且本次研討會也完全是由其個人出資。與會專家認為,民間收藏者如此大規模地收集瓷片并自費召開研討活動在國內尚屬首次,對上林湖窯研究提供了借鑒。
聞名遐邇的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就在浙江慈溪,那里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點之一。據介紹,上林湖及其周圍的古銀錠湖、杜湖、白洋湖地區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鑄造了唐宋時期越窯的所有輝煌,堪稱唐宋瓷都。
在慈溪經營企業的聞長慶一直癡迷于瓷器收藏,并且收藏了一定數量的明清瓷器。在收藏過程中,他發現了一些特殊的上林湖窯瓷片,有青花,也有黑釉瓷,但越窯一直以來被人們認為只有青瓷,這個奇怪現象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他開始在上林湖古窯址及其他窯址做了上百次的實地察查,實地收集標本和攝影取證,同時從古玩商、藏友手上購買大量瓷片進行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過程中,聞長慶感到,憑借一己之力不與國內文博界、收藏界專家進行交流和探討,很難取得更大成果。于是就有了組織研討會的打算。聞長慶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慈溪市政府、市博物館和收藏協會的支持。慈溪市博物館館長嚴寶如認為,聞長慶給當地的收藏家帶了個好頭,為推動當地上林湖窯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此次研討會還吸引了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文博界知名陶瓷專家的參與,以及本報和《中國收藏》的全程報道,其學術規格得到普遍認可。
在此次研討會上公布的研究報告中,聞長慶提出,上林湖窯晉代已有珍珠地工藝技術、唐代時已有芒口工藝、漢代至北宋已有劃刻印模工藝等12個新觀點,并提供了相關瓷片標本作為考證。其中關于北宋官窯,學者們一直找不到窯址,有說在河南開封被黃河水所淹,對此國內文博界爭議也很多。聞先生則提供了五代及北宋官窯的銘文蹤跡和實物,其中的瓷片標本,經過上海博物館日釋光測定符合五代北宋年份。
在研討會現場展示的上百件上林湖窯瓷片標本,引起了陶瓷專家的注意。長期以來收藏界一直認為瓷器燒制一窯里只燒一種釉色及一種胎色的瓷器,如定窯只燒定窯,不可能定窯官窯同時燒造等。而在這次展示的瓷片中卻發現有“一窯多窯型”的實物標本,令專家非常驚奇。另外一件越窯殘件“寄燒坊”字樣的瓷片也是極為少見的,對此有專家也給予肯定,認為上林湖窯窯名確實有分工及加工燒制方式。
與會的專家和收藏家對于上林湖窯新課題的研究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也有專家指出,雖然聞長慶提供了相關的瓷片為證,但是瓷片的可靠性以及科學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和考古發掘。慈溪收藏協會的有關負責人則認為,這次研討會給當地的企業家收藏提供了新思路,民間藏家、文博專家、政府協會共同參與的研討模式值得稱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