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必 勉 強 方 通 神
不 必 勉 強 方 通 神
不 必 勉 強 方 通 神
時間:2007-05-28 16:14:00 來源:
名家
>不 必 勉 強 方 通 神
張良勛(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余與邵鑫君相識多年了。看到他的書作近年來參加各種展覽并常
常獲獎,我非常高興。邵鑫君那溫和的表情、謙恭的神態、認真的勁頭,總讓人感到其內心充滿了追求和追求的潛能。這追求的痕跡即表現在他的書法作品當中。
邵鑫君的書法追求用筆的硬度與力度。一般說來,書法用筆的力度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速度產生的力度,二是用筆的力度,而難能可貴者為后者。這種力度是由腕、肘乃至渾身之力通過筆桿注入毫端所至。這是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力度,使之點如“墜石”、線如“折釵”,古人謂之“墻坼”、“漏痕”者是也。余以為書品的好與差、高與低、文與野、雅與俗的重要方面即在于此。書法中點、畫質量的好與差,余把它看成是筆法“含金量”的多寡,這“含金量”的多寡常使書作判若天壤。遠的不談,只看近代白石、昌碩、賓虹三位大師的書畫作品乃可分曉,其點、線的硬度、力度是后人難以企及的。唐杜工部云“書到瘦硬始通神”,其中的“硬”字即是講的這個道理。邵鑫君能在書作(特別在隸書)中,體現出硬度和力度,作為年輕的書家是很不容易的事。方向、方法正確,寫出更精彩的作品只是時日而已。
邵鑫君的書法,結體謀篇追求蕭散自然。當前的書法為“創新”而追求所謂的“章法”,為“章法”而不遺余力地擺布、安排漢字的點畫,挪動換位,壓扁拖長,伸腿縮腰,不一而足。總之要奇、要怪、要“創新”、要“風格”,將本來有機的漢字筆畫弄的面目全非,使人百思不解,百猜不識,造作之氣,彌滿全篇,豈不知書法是藝術,藝術是自然有機。唐王安石云“但疑技巧由天得,不必勉強方通神”,清劉熙載云 “既雕既作,復歸于樸” ,傅青主云 “寧支離,勿安排”,都告訴我們書法是妙趣天成的事,不能有過多的人為之氣。邵鑫君的書法在這問題上解決的很好。他是學米字的,將漢字中的點、畫、字、行、篇按自己所學的法度寫自己的字,不受時風趨使,追求蕭散、自然、有機,這在今天年輕的書家中是難能可貴的。
君尚年輕,按此路走下去,不久的將來當刮目相看。
2004.10.30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