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令人刮目相待的藝壇『黑馬』
大石—令人刮目相待的藝壇『黑馬』
大石—令人刮目相待的藝壇『黑馬』
時間:2007-05-28 17:32:00 來源:
名家
>大石—令人刮目相待的藝壇『黑馬』
文\謝正
無論你承認還是不承認,大石都是屬于一位絕對的實力派畫家。這個默默無聞近20年潛心專研傳統藝術的“黑馬”,終于要殺出來了。
大石引起我的興趣是2001年在西安與也濃、雷珍民諸先生合辦的一次畫展。那時他在里面是最小的,僅僅10幅畫就橫空出世藝驚全場,連平時極挑剔的西安美院的一些畫家教授,看后都由衷地說:近10年來在西安沒見到這么好的的山水畫出現了。
他的作品魅力在哪呢?我與大石交朋友后,始信專家的話誠非虛言。
大石用了近10年的時間研究歷代各門各派的山水畫藝術,他的悟性極高,歷代大家的精華都被他融化吸收。他喜作松林,在林中他可以輕松地把十幾種雜樹穿插其間,雜而不亂,有爭有讓,秩序井然,讓你能置身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決不似當今畫壇一些人,僅能以一、二雜木入畫,望之單調乏味,多畫則雜亂以至毫無章法。
大石學畫的方法除了臨畫,更多的是讀畫。他的許多畫了無痕跡地融入了龔半千、黃賓虹、黃秋園,而不是那種遺神取貌的“借鑒”、抄襲,所以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他有資格也有理論支持,他反對當今畫壇那種抄襲、做作之風。他認為,現在大多數畫家只學同輩,不學傳統,起點太低,做畫多過畫畫,只能稱做“技術家”,不能叫藝術家。這是大石的真誠所在,直率所在。作為一個藝術家真誠是非常可貴的,這不僅反映在他的為人上,也同樣反映在他的藝術上。
他近年一直在專研宋、元“大家”之作,作品已逐漸流露出一種宋人為骨、元人為韻的風貌。每幅作品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但細而不膩,隨意揮灑,極其輕松,毫不做作。
曾見他創作8米巨幅山水,憑空隨意落筆,筆由心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胸中丘壑,筆底去煙皆如兵將,由他任意調動安排。歷時數日,一幅融合湘、貴、閩、贛等地風土人情的優美畫卷創作完成。似曾相識卻不知確為何處,可臥、可游、可居。大石說這是他這些年奔南走北,將所到之處的美景統統裝進腦子里,經過消化、醞釀慢慢發酵出來。作畫時思如潮涌,勢不可擋,筆不能止,可謂“一畫落紙,眾畫隨之,一理才具,眾理附之,山川與余神迂而跡化矣(石濤畫語錄)”。畫到筆不得不止時,又苦思冥想,十日一山,五日一水,定要畫的與眾不同之后方罷手。所以,他的畫月余方成,與他人半年一成有本質差別,即一藝與一技之差也。
大石淡薄名利是出了名的。當有人問他“現擔任何職,為何級協會會員”時,他皆答曰:無名小卒,什么都不是。據我所知,1998年前后大石也參加過中國美協舉辦的畫展,但落選。按要求落選作品須退還作者,結果3次參展作品皆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都查不到結果。于是他決心以后寧可不要虛名,也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不能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就是如此,這么多年我們幾乎在畫展上見不到這個人,但卻經常傳來他在各地舉辦畫展的喜訊。許多地方的同道告訴我,大石的畫展所到之處都獲得極高的評價,去參觀畫展的讀者人涌如潮,奇怪的是他在展覽的地方沒做任何廣告。以去年他在“黃秋園紀念館”的展覽為例,黃良楷館長首次在其父紀念館破例為舉辦石進旺畫展配置了幾十個花梨木框,給畫作增添不少光彩,展覽獲得巨大成功。陳子莊先生之子陳壽民專程由川入贛以示祝賀,展后壽民先生與良楷先生共同商議,明年為二位已故大師舉辦全國巡回展,并誠摯邀請大石加入與二位大師聯展,這是何等的榮耀,這是對他作品的極高評價與認可。大石用自己的作品說了話。
這個剛剛進入不惑之年的藝術家,不僅畫畫得好,興趣也很廣泛,詩詞、文學、收藏、古琴等都有涉獵,相信這些都是為他輸送營養的寶庫。作為老朋友,我想用最平實的話來結束此文:峰高無坦途,以后的路更加艱難,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