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筆下中國近代社會的細處
畫筆下中國近代社會的細處
畫筆下中國近代社會的細處
時間:2007-05-26 08:55:00 來源:
名家
>畫筆下中國近代社會的細處
|
| 1793年,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筆下的清朝兵站和禮炮。 |
|
拿到這本《帝國掠影:英國訪華使團畫筆下的清代中國》時,震撼之余,第一時間想起了維利爾斯。維利爾斯是19世紀美國《寫真周刊》的戰(zhàn)地記者。19世紀中期,新聞攝影遠遠沒有得到普遍運用,維利爾斯在俄土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冒著生命危險帶回一系列戰(zhàn)場插畫,用精彩的戰(zhàn)場瞬間,持久地震撼著數(shù)代人的心靈。
與維利爾斯的插畫一樣,《帝國掠影》作為一本畫冊,有著同樣的價值。它的作者是畫家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Alexander),他跟隨英王喬治三世派出的以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龐大訪華團來華,為乾隆皇帝祝壽。亞歷山大來到中國后運筆不停,這些水彩畫以精致而細膩的筆調,記錄了18世紀晚期的中國社會風貌。
要說明它的藝術價值,只需要舉幾幅畫為例:作為負責接待英國訪華團的官員,武官王文雄被亞歷山大畫入畫冊中。在畫中,我們看到這位有神采的武官,他右手握著一支長弓,這支弓的一角立在地上,一角在他手中,他的左手握著一把掛在腰上的長刀,背后是一個箭袋,里面裝了數(shù)十支箭,右側的腰身還掛著短小而精致的匕首。最讓人難忘的是,這位武官雙眼有神,平視遠方,顯得雍容華貴,氣度不凡。
傳統(tǒng)畫中的歷代帝王像,以神采見長,至于皇帝到底長得怎么樣,很難有精細的描繪,亞歷山大卻給乾隆來了好幾個角度的“寫真”。
在畫中,晚年的皇帝或平視,或俯視,盡管頭發(fā)花白,卻精神矍鑠。他面部瘦削,線條極硬,顯得相當威嚴,但他的目光———畫家最出彩之處———似乎帶著一點點笑意,流露出一種寬容的、慈父般的光澤,令人對他頓生敬畏。
在廣州的戲院,場內煙霧繚繞,絲竹聲聲入耳,臺上的生旦凈末丑齊入畫家筆下。亞歷山大將武生畫得猙獰外露,與民間門上貼的門神并無二樣。在處理戲臺上的京劇畫面時,有點像當時歐洲的舞臺戲劇場面,細看之下,有幾位臺上的角色,其面貌竟被畫了西人臉相,讓人以為是《哈姆雷特》正在上演。
作為國家清史編纂工程的叢書,《帝國掠影》的史料價值也很高。4年前,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朱誠如告訴過筆者,圖錄將作為本次修史的重點工程之一。如今想來,這些來自于大英博物館和各個收藏機構的圖片不單為修史增色,也為普通讀書人帶來藝術享受。透過這些圖像,我們可以觸摸到18世紀末中國社會的細處,官員、士兵、民間藝人、纖夫各色人等異常鮮活,他們的眼神訴說著與今人相似的苦樂。
正因為此,亞歷山大的畫作在藝術史上有很高的價值,它們成為此后西方人關于東方景象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作源。如1843年倫敦出版了以亞歷山大繪畫為原型的銅版畫集《中國:那個古代帝國的風景、建筑和社會習俗》,其中的一些中國行業(yè)圖,更是成為19世紀后在西方多次出現(xiàn)的“中國行業(yè)畫”之濫觴。
西方藝術同樣影響著東方。此書末尾,附錄了一份大英博物館收藏的1760年由中國畫家繪制的《廣州十三行長卷》,其中的建筑與人物,完全按照西方畫法繪制,相當精細;而山水與景物,卻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畫法繪制而成,實為藝術史上的瑰寶。
有趣的是,亞歷山大對漢字很陌生,因此,當繪制屏風等背景時,他對其上的漢字便依樣畫葫蘆,畫了一些依稀似漢字的筆畫,看來也有模有樣。這反映了亞歷山大“局外人”的眼光———他不了解中國書法。而時隔200多年后,另一位英國人來到中國,他不是畫家,卻對中華藝術同樣有獨到的體會,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莊士敦。
《紫禁城的黃昏》一書是莊士敦的重要作品,該書介紹的是自1897年至1931年之間的這段歷史。莊士敦數(shù)十年浸淫中國文化,廣獵經史子集,尤其喜歡中國古典詩詞與飲茶之道。書中談及中國藝術的內容有園林、建筑、書法、史冊等等,雖頗為零散,卻有獨到的見解。作為一名外國人,莊士敦對中國宮殿內的建筑有著超乎尋常的體驗,比如在談到故宮內的乾隆皇帝的居所寧壽宮時,他這樣寫道:“在這個房間里,地板上幾乎堆滿了石塊,這些石塊堆砌起的山川代表了崎嶇荒涼的原野。在這座山川巖石的環(huán)抱中,統(tǒng)治者——一個偉大帝國的這位偉大君主,正習慣地端坐其間冥思,想象自己是一個孤獨的隱士,依水草為生,交融山河之精氣,以使自己有勝任重大天命的能力。”莊士敦非常欽佩另外兩位帝師——梁鼎芬和陳寶琛。對于梁鼎芬的詩詞,他大為欽佩,他認為從梁的詩詞中可以看出,“他的肉體和心靈的修煉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對于書法,莊士敦也深諳“憑字識人”之道,如陳寶琛在拜訪莊士敦時,曾揮筆賦詩一首送給莊。看了這幅字后,莊士敦說:“他的書法,與他的朋友康有為和鄭孝胥不同,屬于精致秀麗的流派。”然后他說,這與陳寶琛的性格是相符的,他也同意他的中國朋友們說的:“它缺乏活力與強烈的意志力。”莊士敦在紫禁城內,和溥儀生活了好幾年的歲月,在清王朝覆滅的余暉里,他遍賞皇家藝術珍品,與中國最頂尖的藝術家接觸,得窺中國藝術的全豹。
這兩本書,見證了清王朝的興盛和覆滅時期,如今,歷史的煙云散盡,留下的是迷人的藝術之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