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書法家書法揚“中國魅力”
大連書法家書法揚“中國魅力”
大連書法家書法揚“中國魅力”
時間:2007-05-26 08:58:00 來源:
名家
>大連書法家書法揚“中國魅力”
 |
洛杉磯著名的漢庭頓公園的“中國園”里,幾乎所有的建筑題字都是于培智書寫的,他說自己“夢中仍是大連人”。
“大連的變化太大了,許多地方我都不認識了。”昨日,74歲的于培智老人走在大連的街道上,連聲感慨。他說自己和老伴都是“美國回來的鄉巴佬”,老伴去溫州城買東西,竟然走丟了,過了兩個小時才找回來。“這16年來,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我家的電視機永遠鎖定在中央電視臺四套節目上,天氣預報是我必看的節目,因為那里會播報大連的天氣。”老人用一句打油詩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別大連十六載,夢里仍是大連人!”
寫大字報練出了書法功底
于培智步履矯健,一看就知道身體很好。“從1991年旅居美國以來,我一直在洛杉磯華人區居住,在院里養花,教人學書法,日子過得平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于培智與于植元、于濤一道,被并稱為“大連三于”,為國內書法界所矚目。說起自己與書法的淵源,于培智笑稱全是偶然。
于培智出生于山東,小時候在村里宗族家廟里念書時,老師教過他們練書法。“我的字從來沒受過表揚,倒是家廟墻上懸掛的許多牌匾,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后從山東到大連,他燒過鍋爐賣過糧,還跟叔叔修過鞋。那是在天津街秋林公司附近,修鞋攤身后就是友誼書店,他時時跑到書店里看書,整整一年多,海綿一樣汲取著知識養分。憑著這點底子,他參加師范訓練班并畢業,竟然當上了小學老師。4年后,這個初中、高中一天沒讀過的人,竟然考上了沈陽師范學院中文系。
讀書時,正趕上“文革”,于培智因為會寫毛筆字,被派去抄大字報。“天天都抄,我又認真,為了蓋過別的大字報,寫得獨特,就找來字帖練習。就這樣,練出了一筆好書法。”
平靜接受兩個女兒的離世
于老在藝術上的追求頗為順利,生活上卻諸多坎坷。他在天津街上的大連文物店工作了近30年,當初的文物店店名,就是他通過朋友求郭沫若書寫的。那是1963年,為了求字,于培智托了北京和平畫店的書畫家許麟廬先生,郭沫若第一次題字,寫成了“旅大文物商店”,與真正的名字“旅大市文物店”有兩字之差。沒辦法,只好再求許麟廬,這一次,總算寫對了。
1987年,于培智18歲的小女兒剛剛辦好前往日本學習的手續。他清楚地記得那是7月7日,在七七街上,一輛拉沙子的大貨車沖向正騎著自行車的小女兒,瞬間將她卷在輪子下……幾年前,大女兒又因為身患癌癥在日本去世。老伴異常傷心,倒是于老不斷開導:“人老了,應該有一種阿Q精神,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痛苦難受也改變不了現狀,還是不要想吧……”多少年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坎坷,于老一直用這樣的精神來開導自己,積極面對人生。
在美國強烈感受中國熱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從文物店主任位置上退休的于培智跟兒子開了個畫廊,賺了些錢。此時,他已在日本、美國等地舉辦過個人展,還受洛杉磯北美衛星電視公司的邀請去美國講學。1991年,他舉家移居美國,因為始終生活在華人圈子里,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他出任加州中國書法學會副會長,洛杉磯著名的漢庭頓公園的“中國園”里,幾乎所有的建筑題字都是他書寫的。方塊字讓于培智贏得當地人的尊重,許多華人將他們的“香蕉人”后代送到于培智跟前,學書法,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16年來,作為一名旅美大連人,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熱在逐漸升溫。”于老表示,美國曾做過一項統計,某個州的居民因為使用中國商品,人均年節省開銷500美元。“中國商品又便宜又好,是所有美國人的共識。”美國絕大多數正規大學里全開設中文課,跨國公司招聘的一個要求就是會中文。“這次我回國,本來送老同學美國特產花旗參、維生素什么的,但他們說‘這些東西國內全有,不如送我們書法作品吧’。看來,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珍貴的啊。”于培智表示,大連的高樓大廈、立交橋、林立的商鋪,讓他覺得自己就像個“從美國來的鄉巴佬”,既有些陌生又極興奮。“五一”長假期間,金石灘徐悲鴻藝術館推出了他的個人作品展,吸引了很多人關注,讓他再次感到,與大連之間的這根血脈從來沒斷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