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紀實之外夢境之美
觀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紀實之外夢境之美
觀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紀實之外夢境之美
2007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第八單元作品——馮立
第二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是歷史性的和回溯式的,但觀者仍然能在每一個攝影師的作品中看到獨特的個人語言。他們都提到了“新紀實”這個詞,攝影者逐漸摒棄宏大敘事和過分照搬現實,回歸生活處境和個體感受,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竭盡全力,抵達夢境。
“玩”出來的美感
采訪攝影師馮立的時候,特意問到他參展的一幅作品:在重慶長江邊上,一個赤裸的、略微肥胖的小男孩,靜靜地背對鏡頭躺在水中。這個小男孩其實是一個智力有缺陷的孩子——殘缺美我們并不陌生,令人驚異的是看不見的殘缺構成了完整的美。馮立說,那是在去年最熱的一天,江邊很多人游泳,他只看見這個小男孩孤獨地躺在水中,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這是一件私密的事,其中仿佛有什么東西懸在半空,脫離事實本身,攝影師往往處于這樣一種懸浮的狀態中,去表達介于現實和非現實之間的情境。
另一位攝影師魏壁則說,純紀實照片每個人都會做,重要的還是一些主觀的表達。魏壁說,他大多數時候都是一種“玩”的心態,有意識地拍著玩,而不喜歡一些很紀實的東西。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是一只人手拿著兩個脹滿空氣的塑料袋,陽光穿過樹木,觀者透過塑料袋看到光影閃爍。整幅畫面給人如夢似幻之感。這是一個“玩”的產物,起因只是由于魏壁走進樹林,卻找不到扔塑料袋的地方。魏壁一直思考的問題,則是如何把他從小就著迷的書法藝術與攝影結合起來。
“個人語言”的力量
當然,魏壁也幾乎帶著“痛恨”之意,責備自己總是沉迷于一些小情調,他希望自己能做更有力量的表達。然而,這也許只是優秀攝影師身處復雜紛亂的時代,下意識地拋棄宏大敘事,堅持表達自我感受以明確個體存在的一種方式。這未嘗不是一種力量。
著名攝影師張海兒,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攝影機還作為新生傳播工具的時候,已經開始以獨特攝影語言表達異化的城市空間中個體心靈的脈動。更年輕的攝影師魏來,則延續了這種精神,對于環境有更準確和新穎的判斷力。當代攝影五光十色,多媒體新技術充斥其中,概念層出不窮,有人認為中國攝影正在騰飛,也有人仍然對中國攝影的現狀和未來缺乏信心。其實,怎樣判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不曾停止嘗試。
展期:2007年5月17日~2007年7月8日
展場:廣東美術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