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專家揭秘 “西畫”拍賣為何可以頻出天價?
佳士得專家揭秘 “西畫”拍賣為何可以頻出天價?
佳士得專家揭秘 “西畫”拍賣為何可以頻出天價?
近來,中國現當代藝術尤其是油畫,在全球拍賣臺上連創高價,最突出的例子是徐悲鴻的作品:2005年秋拍,《珍妮小姐畫像》在北京保利2200萬元成交;2006年春拍,《愚公移山》在北京翰海3300萬元成交;2006年秋拍,《奴隸與獅》在香港佳士得5388萬港元成交;2007年春拍,《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蘇富比7200萬港元成交。不到兩年拍賣紀錄漲了兩倍,真可謂一季一個價,價格節節高。對此,佳士得專家張嘉珍女士向記者透露,都是新藏家惹的“禍”。
身為香港佳士得西洋美術的專家,張嘉珍有一個繞口的頭銜:20世紀中國藝術及亞洲當代藝術品部副總裁。在佳士得上海預展的現場,她向記者指出,徐悲鴻在中國美術史上是有數的幾個有領袖地位的藝術家,他界定了現代中國油畫,承先啟后,發揚了中國美術的傳統,解決了如何用中國觀點、中國面貌創造中國油畫的歷史課題。近年來這一連串拍賣新紀錄,是新老藏家的交替換手的結果,表明了新一代藏家對徐悲鴻美術史地位的認同。這些新藏家不僅有來自大陸、臺灣的,也包括東南亞的“華人”,因此,新紀錄也表明了藏家對崛起的“中國”的認同。
當然,中國當代藝術也在不斷刷新紀錄,比如張曉剛,從去年春拍到現在已經有4幅作品成交價超過1500萬元人民幣。不過,張嘉珍指出,同樣是迭創高價,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相比卻有所不同,徐悲鴻等現代藝術作品的高價主要由新一代華人藏家創造,而當代藝術的新天價,卻有不少歐美藏家參與。她認為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藝術品市場也經歷了一個融合的過程,不同地域與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藝術品在拍賣場上競相綻放,相形之下,華人藏家的藝術觀點還是比較保守,對當代藝術有所保留。拍賣場上倒是有一種相反的現象:有的國際藏家從收藏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卻轉而對中國現代藝術感興趣。
她認為,徐悲鴻開創了中國美術反映時代面貌的新河,而張曉剛的作品則把油畫帶到反映人、反映人在當代時空的面貌的新境界,努力揭示人和家庭、朋友的關系,有獨特的歷史、學術價值,成為他們那一代畫家的代表。他的走紅還有一個因素,即他的早期作品大多在境外藏家手里,絕大多數因受到追捧而在拍賣場上出現。相形之下,有的藝術家就沒有這樣的“幸運”,比如方力鈞,沒有重要的作品上拍,其拍賣紀錄相對就低。
對當前的拍賣市場,她認為市場是理性的而并非一團混亂,藏家不追求名頭,只追求好的作品,只有重要的、藏家有興趣的作品才會成交,一般的作品可以流標。她覺得真正值得擔心的是,那些連創天價的藝術家有沒有新的作品、新的展覽?目前似乎有一種無形的瓶頸:一些大腕拍賣紀錄高漲但新作展覽活動卻少見,這會影響市場,盡管這種影響有滯后性,會晚一兩年才表現出來。不過,張嘉珍還是看好上世紀60年代的所謂“新生代“,她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下一輪新紀錄,將由其中的優秀代表開創。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