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彩 紋飾傳神
康熙五彩 紋飾傳神
康熙五彩 紋飾傳神
康熙五彩是五彩中的名品,一直是收藏家與廣大藏友追捧的目標。康熙五彩使用明代留下的舊彩料,色彩保持了明代特征。紋飾的造型注意準確與傳神,與明代五彩只注意色彩,不講究造型的風格有別。在施釉上大部分較明代勻薄。前期用焦墨勾勒輪廓,線條遒勁;后期用油墨勾勒輪廓,線條圓熟。早期制品人物在畫面中比例較大;晚期的則人物纖小,面部僅勾勒而不填彩。其繪畫風格多模仿名家筆法,如人物頗類陳老蓮,山水取法王石谷,花鳥則似華秋岳。
清初康熙成功地燒成了釉上藍彩,這種藍彩比釉下青花更為濃艷。這樣康熙五彩改變了過去釉上五彩與釉下青花相結合的方法,單純以釉上五彩繪制畫面,燒制時不但便捷而且效果更好。
我撿漏兒的這只康熙五彩大碗便是用釉上五彩繪制的畫面。大碗口徑19.5厘米,足徑7.6厘米。這只五彩大碗無論從胎釉特征,人物繪畫特征,款識特征等等,都能鑒別出康熙五彩的藝術特色。康熙五彩人物大碗的藝術特色如下:碗口有醬釉,俗稱檀香口。畫面上運用了康熙五彩的釉上藍彩。五彩碗的釉彩周圍有閃幻的蛤蜊光,尤以藍彩的周圍為甚。五彩碗圈足圓渾潤滑,圈足內外側可見窯黃線;民窯青花款識深入釉底,顯出沉穩沒有飄浮感。繪畫用油墨勾勒輪廓,線條圓熟。人物面部僅勾勒而不填彩,人物繪畫并有纖小的藝術特征。另外康熙五彩碗器物手感適宜,釉面零星出現民窯常見的棕眼與喬麥地。根據五彩大碗用油墨勾勒輪廓與人物繪畫纖小的藝術特征來鑒別,這只康熙五彩人物大碗屬于康熙中、后期的民窯產品。
康熙五彩屢有仿制,清末與民國仿品最多。因此在鑒別真假康熙五彩之時,尤其要從胎體、釉面、紋飾、彩色、器足等幾個方面認真鑒別。康熙五彩真品胎體堅硬細密,器物手感適宜。清末、民國仿品胎體無堅硬感,大多都顯輕或過于厚重。康熙五彩真品釉面細潤純凈。釉表有含蓄的自然舊光澤。清末民國仿品釉面混濁不清,釉表有浮光。康熙五彩真品紋飾有濃淡的層次感,運筆自然流暢。清末民國仿品紋飾層次不清,線條生硬呆板無力,缺乏神韻。康熙五彩真品有大明彩的特色,彩釉有一定的硬度,給人以堅硬感,彩料周圍有閃幻的“蛤蜊光”。清末民國仿品有新彩的感覺,紋飾五光十色有繚眼火氣,彩料周圍沒有年久自然形成的“蛤蜊光”。康熙五彩真品的器足呈硬折角二層臺式,很有時代特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