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聲聲說祭祀
銅鼓聲聲說祭祀
銅鼓聲聲說祭祀
銅鼓是一種古老的流行在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
銅鼓由炊具銅釜演進而成。現保存下來的銅鼓早期為春秋初期,晚到清末。早期的銅鼓作為統治權力的象征,用以號召部落進行戰爭,并用于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明清以后成為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傳統樂器。
銅鼓全部用銅鑄成,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耳,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美的花紋,最大的鼓面直徑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10厘米。鼓面雕有圖案,中心為太陽紋,邊緣有蛙、龜、牛、馬等立體裝飾。鼓身也有花紋環繞,豐富多彩。音色粗獷宏亮,音量較大,鼓聲可以傳送很遠,有震顫心靈之感。
濟南市博物館展有一面銅鼓,鼓面直徑47厘米,高26厘米,底徑45厘米。通體遍飾花紋。鼓面中間為太陽紋,12芒,芒間飾心形紋,外有三圈乳釘紋,乳釘紋之間飾有不同的花紋,主要是雷紋。鼓身,胸飾3道花紋:乳釘紋、渦紋、雷紋。雙耳為繩紋,腰凸棱以下飾有3道花紋,足飾復線角形紋。整面銅鼓造型古樸墩壯,形體粗獷流暢,圖案古拙繁密。
從型制可判斷,此鼓應屬麻江型銅鼓,現藏于濟南市博物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