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御用鏡
掐絲琺瑯御用鏡
掐絲琺瑯御用鏡
此鏡為明代掐絲琺瑯葡萄紋宮廷御用鏡,直徑44厘米,重9040克,圓形,云紋,鏡體整體鑄造,鏡背的邊沿鑄接在鏡身上,銅質精密,鏡身厚重,鏡背正中云紋鈕為焊接花工藝,背部以明萬歷時期始出現的松石綠琺瑯料為底色,掐絲琺瑯葡萄藤葉紋,構圖細膩生動,所填琺瑯彩料古典素雅,鏡背邊沿裝飾蓮花紋,圖案規整細密,彩料豐富濃艷,鏡面原有鎏金,隨著歲月的流逝,鎏金多已磨損,但仍不失當年輝煌。而云紋鈕和鏡邊沿的鎏金裝飾仍然保存完好。
迄今為止,同類的掐絲琺瑯鏡尚知存世有兩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收于瑞士私人藏家,但尺寸規模和保存狀態以此鏡最為恢弘壯麗,堪稱傳世奇珍。
現今中國掐絲琺瑯的作法,是蒙古人征服中亞之后,帶回中原的新技術。不過現今可以確認的掐絲琺瑯器,大概只能早到元末明初,元代早期產品還很難見到。明代的銅胎掐絲琺瑯器和清代及近代掐絲琺瑯器在科技檢測上,有以下區別:
胎體制作工藝的不同。明代的銅胎坯面,都是用薄銅片捶打或嵌接而成。只有口沿、底座或是器耳附件等,才是鑄造而成的。清代坯體除了金銀胎是捶打嵌接而成之外,銅胎多數是用模鑄的,所以顯得比較厚重。
掐絲的材質和作法不同。明代掐絲材質以扁平的青銅為主,這種用來掐圖案的銅絲,是用捶打扁平的銅線做成的。由于青銅絲較脆硬、輕捶打過的掐絲,在顯微鏡下常可以看到在掐絲線條中出現的裂縫。
清代的掐絲,因為是先壓成很薄的銅片,然后就像切面條似的,把掐絲一條一條切出來,所以成品在顯微鏡下看不到掐絲上有任何裂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