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籌劃“北伐”
上海當代藝術籌劃“北伐”
上海當代藝術籌劃“北伐”
“上海有很多重量級的藝術家,可是在北京藝術圈看來,上海就沒有藝術家存在。”上海當代藝術家周嘉政說起這些顯得心有不平,他和趙葆康策劃“一人一年”上海當代藝術展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北京藝術圈“叫板”。他們計劃,這個展覽在上海辦完之后揮師進京,展覽題目極有可能叫做“北伐”———這一計劃得到了眾多上海知名當代藝術家的響應。
終日在藝術技法中鉆研、在概念中穿梭、在畫布上激情涂抹,與世無爭?這只是基于想象的藝術家形象。日前在上海安福路的東方紅畫廊,周嘉政和趙葆康展示了藝術家的另一面:快意恩仇,江湖氣質。他們策劃的“一人一年”上海當代藝術展前天開幕。策展人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將“一盤散沙”的上海藝術家們捏成團,向北京藝術家展示上海當代藝術的群體實力。
“‘北伐’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名稱,因為從藝術家數量等方面看,上海的確比不上北京。但是這樣的事情我們依然要做,要改變上海藝術圈的現狀。”趙葆康補充說。
一向低調平和的上海藝術家,突然有如此火爆的舉動,讓人意外。其實,簡單分析一下中國當代藝術的權力格局,就不難看出上海藝術家受壓抑的必然性。范迪安、侯瀚如、費大為等中國最為強勢、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策展人幾乎都在北京,像艾未未這樣操弄概念、制造事件的高手也在北京,作品拍賣創下天價紀錄的劉小東等藝術明星同樣還是在北京。北京藝術圈是“團狀”的,以一些重要的策展人、藝術家為中心,圈子盛行、互相抱團。他們占據了話語權,也就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和利益。反觀上海當代藝術圈,由于藝術家和策展人更喜歡松散、非強迫的交流方式,習慣自我的藝術鉆研,而未能形成強大的合力。于是,近年來上海藝術家在許多國際展覽中屢屢缺席,在國際藝術品買家面前也遠不及北京藝術家受寵。
更深層的原因可能還在于——上海的年輕藝術家基數遠低于北京,原創藝術的類型也不及北京豐富,上海的畫廊更愿意代理成熟藝術家而非難以判斷前景、存在經營風險的年輕人。所以,早就有研究者指出,北京更像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容提供基地,上海則具備將藝術產業的開發做到精細程度的商業能力。可是這樣的論斷顯然不能讓上海藝術家認同,更不足以平息他們的不滿。在京滬兩地藝術圈潛在的對峙中,他們現在率先“出手”,希望打破僵局。策展人邀請了上海的24位知名當代藝術家,從2007年開始向前倒推至1984年,每位藝術家“認領”一個年份,將自己當年創作的作品拿出來參展。通過對時間的縱向梳理,有助于讓人領略上海當代藝術家們二十多年來的藝術歷程,有藝術考古的意味。“一人一年”這個名稱其實是藝術家余友涵的妙手偶得,卻十分貼切地概括了展覽的特點和藝術家在展覽之外的勃勃“野心”。我們并不期待京滬藝術圈“對決”的場面,我們希望兩地藝術家和策展人有更多的交流,在藝術主張和展覽合作上打破壁壘。事實上,上海的藝術圈也確乎需要一些“江湖”氣息,就像上海的城市氣質,也很需要在精致、規則之外,再增加一些粗糲、豪邁的元素。
“北伐”藝術家名單:
1984年周長江1985年譚根雄1986年趙葆康1987年孫良1988年余友涵1989年周嘉政1990年薛松1991年陳心懋1992年潘微1993年秦一峰
1994年周鐵海1995年曲豐國1996年李磊1997年丁乙1998年陳研音1999年施勇2000年胡建平2001年申凡2002年張恩利2003年張建君2004年李山2005年胡介鳴2006年何旸2007年陳小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