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博物館八大稀世珍寶欣賞
遼寧省博物館八大稀世珍寶欣賞
遼寧省博物館八大稀世珍寶欣賞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記者置身遼寧省博物館,環顧四周那些價值連城的寶物,不由得發問:在這眾多奇珍異寶之中,誰最珍貴?遼寧省博館長馬寶杰自豪地回答:在遼博館藏文物中,堪稱“獨一無二”國寶級的文物共有八件……
“國寶”每20年評一次
馬館長的表述極為嚴謹:“民間通俗所說的‘國寶’,泛指國家文物局組織評定的一級文物,這種國家級的鑒定工作一般情況下每20年進行一次。到目前,遼博已被評定的一級文物有486件(組),再加上還沒有評定的,估計共一千多件。在這么多一級文物中,能列入‘一級甲等’的文物才是專家眼中真正的‘國寶’。遼博現有‘一級甲等’文物共八件,比遼沈地區其他館藏總和還要多。
八件“一級甲等”文物,其背后的動人故事要用半天時間才能說清楚,如唐代絹制的《簪花仕女圖》歷經1200余年,它如何躲過了無數次戰火浩劫而能保存至今,其中未解之謎令人費思量。北宋皇帝趙佶的《草書千字文》寫在高0.31米、長11.7米整張描金云龍底紋白麻紙上,據說僅制作這種宮廷用紙就需要上百道工序,這么長無接縫的紙張如何生產,一直讓專家琢磨不透。還有東晉人所書現存世最早的楷書墨跡《曹娥誄辭》、唐武則天時的傳世孤本《王羲之一門書翰》等,都有千古佳話可講。
馬館長還更正了民間“鎮館之寶”的說法:“我們所理解的‘鎮館之寶’應該只是一件,而遼博文物有17大類,如果按民間的說法看,遼博至少要有十幾件‘鎮館之寶’。”
“老家底”達11.2萬件
遼博的“老家底”到底有多“厚”?嘮起這個話題,馬館長如數家珍:省博藏品總量達11.2萬件,以遼沈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17類文物,已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志、明清版畫、古地圖、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力。
為國內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遼博在國內享有許多“之最”:館內張學良將軍原購藏的宋元明清各代緙絲精品,使遼博成為世界上珍藏中國古代絲繡作品最豐富的博物館;展現北方草原民族宏闊粗獷情趣的遼瓷稱得上全國第一……
“國寶”從冷宮走出來
遼博文物精品過去都藏匿地下保險庫不為人所知,如今已向普通觀眾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據說,遼博一直秘而不宣的“國寶”、利瑪竇的《兩儀玄覽圖》,曾密藏沈陽清宮300余年,直到1949年清理崇謨閣庫房時才被發現。也許不久觀眾就能一睹這件國內孤本的風采了。
馬館長告訴記者:遼博從新館開館以來,先后開辦了47個展覽,吸引觀眾超過150萬人次。目前,遼博正在打造全省十大文化品牌中的兩個:遼博精品書畫展和遼河文明研究,并使之形成地域特色。而今年將推出的“歷代千字文書法展”、“歷代狀元榜眼探花墨跡展”等,肯定會有難得一見的“國寶”露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