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間紀痕
寸間紀痕
寸間紀痕
時間:2007-05-23 17:19: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寸間紀痕
如今收藏各類票證的愛好者大有人在,筆者癡迷于方寸火柴票收藏并樂此不疲。小小一盒火柴,看看微不足道,但它與百姓生活密切相聯,一根火柴曾牽動千家萬戶。各個時期留下來的火柴票,記錄著商品匱乏、物資短缺年代的痕跡,讓人們回想起憑票買火柴的那些日子。
建國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火柴供應幾度風雨幾經曲折。當時火柴是人們惟一的取火工具,燒灶、抽煙都離不開火柴,火柴市場稍有風吹草動,便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各級政府為穩定市場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三次實行憑票供應火柴。
“三年困難時期”的火柴票。1958年,在大躍進口號下,各行各業大煉鋼鐵,許多火柴廠停產。緊接著木材、氯酸鉀等火柴原材料分配不足,導致減產,市場脫銷,群眾怨聲載道。各地開始發行火柴票,實行限量供應(圖下)。
“文革”時期的火柴票。1966年起,造反派奪權,領導干部被打倒,工廠處于無政府主義狀態,火柴產量大幅度下降,各地均出現火柴脫銷和群眾搶購的現象,不得已只好再憑票供應。由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火柴票的“文革”痕跡十分明顯,印上了“要斗私批修”等語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造反派“打砸搶”十分內行,文化素質實在太差,如襄樊市革委會生產指揮組印制的火柴票,竟將六月份寫成“六月分”(圖中)。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火柴票。長期以來,作為“特殊小商品”的火柴,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火柴原材料逐年上漲,但價格鐵定為2分一盒。有關部門還將火柴價格列為物價指數的一個重要權數,是物價穩定的象征。哪怕火柴廠虧損,各級政府會實行財政補貼。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火柴調價勢在必行。1982年起,廣東火柴每盒從2分提為3分,上海提為4分。以后,火柴價格再度調整,浙江等省提到8分,個體經營者高達1角以上。1988年,由于火柴幾度調價,牽動了市民的神經,刺激了人們對價格上漲的預期心理。于是,瘋狂搶購火柴的風潮席卷全國市場,上海一個家庭婦女一下子買了1000多盒火柴放在閣樓上。按常規這些火柴足夠一個家庭用上10年,這樣更造成庫存緊張,市場混亂。針對這種畸形消費現象,上海立即印制火柴票供應火柴。之后,火柴票一直用到1992年才真正結束(圖3)。
小小火柴,涉及千家萬戶。如今,回想那憑票買火柴的日子,真如東方夜譚,但這就是歷史,是火柴曾經“輝煌”的歷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