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彩華章
——淺析于受萬寫意性工筆畫
文/吳東奮
于受萬(1943-)
生于山東牟平,中國美協會員
淄博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淄博市群眾藝術研究員
長于寫意人物畫,而其潑彩工筆畫、玄妙典雅,意趣橫生,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國畫《戚繼光》、《長城祭》、《長城頌》、《孔子蒞河圖》等作品四次入選 全國美展。其中《長城頌》獲中國美協、中國文聯和文化部銀獎
先后為巴金代表作《家》(世界主本)等多部文藝作品插圖
為天津市設計的《中華醫藥圖》110米長大型浮雕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出版有《于受萬畫集》、《于受萬國畫專集》、《于受萬彩墨寫意》、《于受萬研究》以及《劉邦》等連環畫110種、《聊齋》牡丹紀念卡、《齊文化》牡丹紀念卡、《24孝圖》掛歷等
作品發表于《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報》、《榮寶齋》、《中國美術叢書》、《中國書畫》、《國畫家》等報刊
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等多種媒體介紹,曾在香港、馬來西亞等地興辦過畫展
八十年代,在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我與 于受萬 先生同窗時,深為他對執著和勤奮精神所感動,那時,他已是一位傳統寫意人物畫的能手。他的作品常受到陸儼少、劉國輝、 馮遠等 老師贊揚。多年來,他在探索中國畫創新的藝術實踐中,創作出一批品味高雅、玄妙莫測的“寫意性工筆畫”,其作品在全國性畫展中,或在報刊雜志上發表后,引起業內專家、學者們的極大關注產很高評價。
寫意性是中國畫藝術之精髓,它的核心是表現主觀精神,主張“超于象外”,不刻意追求具體事物的外象,不受客觀實體的時空約束,注重意象的表現,最大限度地反映畫面主體的本質特征,求得高深而寬泛的意境,抒發畫家的性靈、情感。
于受萬 先生的作品,在寫意性追求上,側重于對大千世界深邃和大氣的表述,他通過對虛幻似夢的宇宙時空的描繪,給觀者以新穎、神秘的意境感受,這種超然象外的藝術形式,造成一種真實而又虛幻的藝術世界,如“甘霖澤大千”的祥云飄渺,“八仙醉酒泉”翻滾的煙嵐以及“賞月圖”時隱時現的月與云的奇特表現,是靠他獨特的表現手法來完成的。而這種表現科技活動的創造,利益于他非凡的造型能力。他的《孔子蒞河圖》特約參加“紀念孔子誕辰 2550 周年全國美展”時,著語美術理論家王志純說該作品“是本次展覽最好的一幅”;他為巴金小說《家》畫插圖,由世界語出版社出版;他的白描長卷《中華醫藥圖》被制成 110 米 長浮雕,名列世界吉尼斯紀錄;他的《長城頌》榮獲國家級獎。他有著極高的藝術修養以及在其豐厚學識指導下,所蘊含的洞察力、判斷力和舉一反三的創意能力。熟能生巧,巧極生變,而其創造力即在其中了。
于受萬 先生在創作過程中,講究“崇尚自然”。“崇尚自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心態的一大法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曾說:“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其間,人們已把“道”,看作比天地都要高的東西。然而,在老子看來,“自然”比“道”還高出一籌。莊子也認為天地自然,存美、法、理,人們只需順其自然就可以達到目的。歷代文人學士也有此論述,宋歐陽修認為“君子之欲著于不朽者,有清其內而見于外者,必深于自然”。大文豪蘇軾說“為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行”、“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這正是 于受萬 先生藝術創作思想基礎。因之,他的創作,一反古今作畫常規,采取“先自然,后人為”的程序,先將飽含水分的色、墨,隨意潑灑在畫面上,這種隨意不受常規思維的羈絆,僅按彼時情緒和靈感淋漓渲泄,自然生發。這種自然生發,包含意想不到的水色流動、沖撞、干燥過程中的神奇變幻,這就等于是將客觀自然因素引入創作過程,從而更容易避免各式化和呆板匠氣的古今通病。
然后,進入深層創意過程,這個過程艱難而有趣。面對色彩斑斕的抽象色地,見仁見智,是對畫家真功夫的考驗。這里既有推波助瀾,順理成章,又有無中生有,節外生枝。畫家有多少人文修養、藝術見地,就有著多少恣意發揮的無限空間。其《翡翠谷》中的少女和魚,就是依據色地形勢,順理成章,深入塑造而成,使神話般的意境躍然紙上。
沒有高超的造型能力,是很難根據變幻莫測的色塊,創意經營出人物形象和畫面效果的。正因為 于受萬 先生具備高超造型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寫意性工筆畫”的技法創造。 于 先生早在學生時代,其國畫作品就已入選省展。年輕時從事連環畫和插圖創作,七十年代已是知名連環畫家,至九十年代累計出版履行連環畫作品 110 種 2400 余幅。他與程十發、劉國輝等名家一樣,都具有很強的造型能力。如《三笑圖》中對三個人“笑”的形態刻畫的自然生動而有天趣;巨幅作品《長城頌》畫面整體把握大氣磅薄,沉雄威武,對各個不同年代人物形象的刻畫,則入木三分。
綜觀 于受萬 先生“寫意性工筆畫”作品,內含神奇,品味高雅、形式風格獨特。可以看出,他的創作源于中國傳統工筆繪畫精神,但又突破傳統工筆繪畫程式,無疑是中國傳統繪畫形式新的發展。他的藝術成就在于利用中國傳統工筆畫有極大包容性這個特點,善于從宮廷、民間、裝飾美術、雕刻等中外藝術中汲取數理化,以完善、豐富和發展“寫意性工筆畫”,采用潑墨、潑彩、拓墨、拓彩等新的表現手法,拓展其創作藝術領域,使中國工筆畫呈現新的面貌。不言而喻, 于受萬 先生的“寫意性工筆畫”已具有當代美術史的意義。
于北京臺湖中國畫院
2006 年國慶前夕
 |
黃河女
紙本設色 79×95 cm
紅雨隨心圖
紙本設色 45×67 cm
孔子泣河圖
紙本設色 134×134 cm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