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走進現代
從敦煌走進現代
從敦煌走進現代
時間:2007-05-22 09:54:00 來源:
資訊
>從敦煌走進現代
——兼談“斑駁重彩”的藝術特色
文/李玉滋
1955年,我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后,來到三晉高原。這是一片蘊藏著古代藝術的沃土,在這片大地上,幸存著永樂宮、云岡和青龍寺等眾多的廟宇和石窟,珍藏著數不盡的壁畫與雕像。我多年徜徉其中,飽受著古代藝術的熏陶。是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信走進一座荒蕪已久的道觀,拾階而上,邁入昏暗的殿堂,只見正面與東西兩壁上,高達三米的主神像端坐中央,數百位神仙玉女排列兩旁,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畫中的人物個個仙風道骨栩栩如生,剛勁的線條長至丈余一氣呵成。遺憾的是歲月已使它遍體鱗傷,陡然增添了幾分悲壯。面對壁畫中弘大精深的藝術魅力,讓我平生第一次受到東方壁畫帶來的震憾。后來才知道,它就是1956年被發現后定為國寶的永樂宮壁畫。未曾想到,我與永樂宮偶然相遇,竟與傳統壁畫結下了一生相伴的不解之緣。
建國初期,正是工筆重彩年畫唱主角的年代。我在年畫創作中首先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繪畫語言上缺失的障礙。工筆人物畫是以柔美秀雅見長的藝術風格。而面對刻劃工農兵戰天斗地的英雄形象時,就像讓江南越劇去演《逼上梁山》,怎么也找不到高亢雄渾的唱腔。于是,我就力圖去改造它,把單線與素描捏合在一起,結果是一張畫中兩張“皮”。從中讓我感到了傳統工筆語言的局限與不足 。1965年,我與李濟遠先生用這種中西混合的表現方法,創作出的年畫《創業圖》,竟然在京城受到好評,并選登在《美術》雜志的封底上。這種現象正表現出當年中國畫壇對于傳統工筆繪畫進入現代的困惑與迷惘。
改革開放后,畫家們都在為尋求藝術的創新苦思冥想。身處藝術困境中的我,也在苦苦思索、百度尋覓。此時不由得想起曾經震撼過我的古代壁畫。于是我走進高原,遍訪久藏深山野嶺中的廟堂壁畫,并且專程參拜了中華民族藝術的圣殿——敦煌。走進莫高窟,我仿佛聽到了色與線的交響。浩渺的太空,天女飛舞散花,奏出了一曲又一曲恢宏壯麗神奇浪漫的樂章。面對敦煌雄渾博大,浩如煙海的藝術天地,讓我再一次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從此,我決心拜傳統壁畫為師,一切從頭開始。并且萌生了一個夢想,就是想從繼承創新中把古代壁畫引入現代繪畫藝術的殿堂。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1981年,我們創作出大型中國畫《血與火》(李玉滋、馮長江)。這是一幅繼承中國傳統繪畫的美學觀念,運用了古代壁畫的程式語言,表現出獨具東方壁畫藝術色彩的戰爭畫卷。畫中吸取了傳統壁畫表現中虛擬的構成,自由的時空,程式化的語言,剛勁的線條,裝飾美的絢麗,以小見大的美學觀念。把前方后方集為一體,把八年抗戰溶為一瞬,用一山一石、一云一樹之隔,把不同的情節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將客觀的現實化為主觀的創造,《血與火》所描寫的戰爭,不是某一次戰役的再現。畫題中的血,已不是戰士流淌的鮮血,而是中華兒女保衛祖國的滿腔熱血。畫題中的火,也不是硝煙中的戰火,而是燃遍大江南北的抗日烽火。《血與火》在繼承傳統壁畫的創新中跨越了千年時空,奏出了一曲充滿壁畫色彩雄奇浪漫的現代樂章。1982年,《血與火》送京后,選入建國30周年藝術展,并在“法國巴黎春季沙龍藝術展”中榮獲金獎。它不僅僅是對這幅作品的褒獎,也是西方藝術家對東方古典壁畫藝術的崇愛和贊賞。它印證了“藝術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這句名言。《血與火》雖然在國內外獲得一些贊譽,但是在畫面中,依然受到了工筆繪畫語言缺失的障礙。由于畫中缺少了悲壯的意境,從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由此我漸漸認識到要想突破多年攔在我面前的語言障礙,不但要繼承傳統藝術的形式美,更需要開拓創新壯美的繪畫語言,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人類文化藝術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并非都似大江東去一瀉千里,實則更像群山之中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在重重的阻礙中,或左或右,或進或退,迂迴前行,難以預測。回顧中國漢唐盛世,曾經在人物繪畫與色彩語言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幸的是自宋代始,由于皇室和士大夫的偏愛,走上了一條重山水花鳥,輕人物繪畫,重墨色而輕色彩的藝術道路。使漢唐雄渾壯美的人物繪畫與絢麗斑斕的色彩語言漸漸離畫壇遠去,釀成了在繪畫中人物與色彩斷層千年的悲劇。作為一種繪畫形式,應該各具特色。但是作為一個民族繪畫語言的大家庭,應該是剛柔并濟,豐富多樣。柔美供人賞心悅目,以養性情。壯美供人驚而快之,以壯志氣,兩者不可缺一。而在中國的傳統繪畫,柔多剛少,墨多彩少,不能不是一個重大的缺憾。試想每當中華民族國難當頭,需要藝術振奮民族精神的時候,傳統繪畫早已失去了漢唐的壯美,就覺得力道不足。縱觀我們的傳統藝術,好像一代一代共同修建一座塔,每層之間在嚴格的規范中尋求精妙的變化,節節高升,至今尚未封頂。這種世代傳承的建塔模式,只著重于在程式化繪畫語言中求高求精,而忽略了繪畫語言多樣化的開拓和創造。觀念的因循守舊,是造成傳統繪畫缺少開拓意識的重要障礙。
在多年的創作中,雖然中國美術館收藏了我七幅作品,但是每幅作品都在表現壯美的語言上留有遺憾。眼望著中國寫意畫正在日新月異的開拓發展,而我卻對壯美語言的缺失久攻不克!煩悶之中,我聯想到古代壁畫在殘破中曾經出現過的悲壯。為了探詢其中的奧妙,我又一次走進敦煌,當我再次仰望墻壁上氣勢如虹的壁畫時不由浮想聯翩。為什么平涂的色彩,變得如此多彩斑斕?為什么單色的頭像會充滿奇異的體感?為什么畫中的意境會呈現出古拙而滄桑的美感?為了探個究竟,我臨摹了兩幅壁畫中的人像。其中一幅整舊如新,一幅進行了仿舊。畫后,第一幅色彩艷麗,帶有鮮明的民間裝飾風格。而仿舊的一幅,卻展現出深沉厚重與前者截然不同的美感。從中我清晰地領悟到古代壁畫的原貌并非今天這個模樣,而是歲月無意中造成的斑駁傷殘,為它蒙上了一層滄桑的面紗,才讓畫面展現出古樸滄桑震撼人的力量。我想如果能把來自歲月天工造就的斑駁,提煉成一種繪畫的語言,將天公在歲月中對壁畫無意的破壞,變為畫家在創作中用斑駁技巧進行藝術的塑造,那將是多么的奇妙!
但是世上的事,想到容易做到難。多年中,我不斷的摸索嘗試。失敗的畫作,難以數計。1995年,我退休后遷居深圳,終于擺脫了世事的纏繞,有了一個寧靜的創作環境。于是,我決心關起門來集中精力完成多年探索斑駁語言的宿愿。年復一年,斑駁技巧日漸成熟。
斑駁重彩是以宣紙和國畫色作為繪畫的材料,它脫胎于古代壁畫,受到了壁畫在歲月傷殘中的啟示,把線與色同歲月融為一體。它突破了傳統繪畫線與水色暈染相結合的固有模式,形成了線與斑駁色塊相結合的新構成。它在繪畫中用斑駁色塊替代了水色暈染,因而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度,豐富了色彩的表現空間。并且展現出鮮明的現代美感。因為它具有極強的的可控性,已經不是畫面的點綴與裝飾。而是一種塑造形體營造意境的繪畫語言。在畫面中這些斑駁自然通透,變化萬千。遠看畫風新奇,意境古雅。近觀五彩斑點如刀削斧劈,自由而奔放,流露出一種近似天然古樸而又具滄桑的美感。因為它有異于傳統工筆和寫意的表現形式,故名之為“斑駁重彩”。
近年來,我用斑駁重彩繪制出五十多幅作品。選取了不同的題材,探討了不同的斑駁技巧法,都能為畫面營造出不同的意境。比如在《果洛少女》畫中,它可以將風沙吹拂中的皮膚美表現的惟妙惟肖。在《三晉大叔》的頭像中,自然奔放的斑點,在與形體塑造的交溶中,顯現出強而有力的繪畫感。在《歲月》畫里,運用班駁技巧營造的天空,茫茫蒼蒼,似云似水,別具一番神韻。用它表現木雕,銅雕,泥塑,都能把不同的質感描繪的真實而生動。當它藝術再現古代壁畫中的人物時,更是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比如在《風中舞》和《唐風》中,在斑駁重彩的裝扮下,體態優雅,神態生動,極賦古典風韻和現代美感。
斑駁重彩源于自然,它繼承了古代壁畫藝術的美學精神和表現形式,又具有著現代繪畫的表現手法。它可以成為中國繪畫要表現古樸、滄桑、凄涼、悲壯的繪畫語言。
今天,面對社會飛速的發展,地方變小了眼界變寬了,人們需要藝術表現更廣闊的世界,希望在審美中獲取更現代的美感。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花間鳥語,溪中釣魚的詩情畫意,而今人們更喜愛青藏雪山高原,大河波濤巨浪。時代審美觀念的變化,必然引發筆墨語言的創新?!肮P墨當隋時代”。如果我們依然沉醉在固有的傳統模式中,在大同中求小異,那么時代的步伐會無情的把你甩在身后。試看當今喜愛傳統藝術的年齡段,已退守在四十開外,前景令人堪憂。
我有幸能在中國繪畫風起云涌的年代,見證了近代畫壇半個世紀的潮起潮落,雖然在追波逐浪中嘗盡了酸甜苦辣。時至今日,依舊是樂在其中。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