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分的向心力 漢畫像“神龍·迎賓圖”價值
永不分的向心力 漢畫像“神龍·迎賓圖”價值
永不分的向心力 漢畫像“神龍·迎賓圖”價值
時間:2007-05-22 08:4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收藏
>永不分的向心力 漢畫像“神龍·迎賓圖”價值
漢畫像石以其獨特的面目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的關注,體現了它的藝術魅力。著名學者、書畫家馮其庸先生譽其為:“敦煌前的敦煌”,十分精辟地指出了它的價值。
此石為東漢小祠堂西山墻構件,圖為三格。上格為人物和裝飾紋。中格為雙龍咬尾。下格左方,一馬拉輜車上,有頭挽發髻的女子駕車。前有二導騎開道,一人持盾迎接。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尊龍、敬龍,視龍為祥瑞,對龍有很深的情結。戰國時的楚人愛龍尤甚,漢高祖劉邦青年時期生長于楚,龍的神奇傳說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劉邦愛龍,也就影響了漢代的子民;所以漢畫中多出現龍的形象?!墩f文》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晉崔豹《古今注》中說:“世稱皇(黃)帝煉丹于鑿硯山,乃得山,乘龍上天?!闭f明升入仙界可以乘坐龍。山東蒼山東漢“元嘉元年題記”上有:“上有龍虎銜利來”,說明龍又可以招財進寶??傊?,龍是無所不能的神物。此圖大概是墓主人想乘龍升入無憂的仙境。
漢代藝術家以無拘無束的刻繪,把下格車廂另一側本來看不到的車輪,以透視的手法展現出來。二龍的雙目也是如此表現,在視覺上產生了一種沖擊力,立體主義的雕刻技法使畫像的藝術表現力得以升華。馬的身上以粗獷無華的塊面的雕鑿,增加了馬的肌肉感和力量感;馬鬃毛則以細密的斜線,透出鬃毛的質感與柔軟感,同時,也使得粗中有細,富于變化,使畫面不流于呆板;馬的腿有上有下,具有節奏感,也表現出了車騎行進中瞬間的動勢。
龍的造型尤顯突出:二龍張牙舞爪,氣勢宏大,張弛有度,極具力量的爆發感;線條多變、流暢,而富有彈性;張揚、粗壯的腿部,顯示出龍體的強健;扭動的身軀似不愿受邊框的約束,飛騰而去;口與尾的相互交結,顯露出其間的恩愛如膠的生命力,使人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由此也可感受到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這一思想內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民族間的團結與友愛和永不可分的向心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