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繪畫時代精神的思考
關于繪畫時代精神的思考
關于繪畫時代精神的思考
由于繪畫藝術形象的特殊性,無論是具象性、抽象性、象征性……均為直接地反映生活,表現主體對客體的審美意識。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認識論告訴我們:藝術作為特殊意識形態,是審美地掌握世界。作為繪畫藝術而言,當然是反映時代精神,反映社會事物、社會生活的審美意識。
由此看來,繪畫的時代精神在文化藝術之中,不單純只是一個政治概念,而最有內容、意義的還是一個藝術概念。因為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時代和繪畫上的時代的興衰并非完全重合,只要我們稍微仔細地縱觀一下中國美術史,從古到今,不論是在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還是在群雄爭霸的戰亂時代;都有代表當時社會精神的、剛勁挺拔、雄強博大的不朽之作,也不乏陰柔娟秀、朦朧憂郁之類的傳世佳品。它們雖體裁不同,風格各異,然而,它們揖讓映帶,各顯其妙。因為它們均具備當時社會的精神內涵,如實地表現了當代的風貌特征,如秦漢時期威武雄壯的兵馬俑與魂游陰冥的帛畫,魏晉時期宏偉壯觀的石窟雕塑與幽深玄妙的壁畫,南北朝時期頌揚賢德的《女史箴圖》與描繪庶民百姓的畫磚,隋唐時期有歌功頌德的《晉武帝司馬炎像》與民俗為體裁的《五牛圖》;五代兩宋時期贊頌太平盛世的《清明上河圖》和寄情托懷于殘枝片石的花鳥魚蟲。元、明、清以來,由于社會的進步、國門的開放、信息的暢通、西畫的引進,可謂流派紛呈,人才輩出,其時代特點更趨鮮明,時代精神更趨強烈。
由于時代的不斷前進,探索、表現時代精神的行為,將成為畫家們一個永恒的追求主題和藝術生命的全過程。不管你的創作是雄糾氣昂的社會性也好,還是傳達思想觀念的精神性也好,或者是幽情賞玩的娛樂性也好,都得依靠畫家自身的深刻自覺要求和他最高個性的藝術創造以及深厚的傳統功力才能實現。目前,在我們的一部分畫家隊伍中,由于學識功力的水平、藝術修養的程度、天賦氣質的具備等諸種因素的參差不齊,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不可能全都到位。所以畫家對藝術生命的體驗和對人生的感悟受到一定的局限。再加上眼花繚亂的書刊雜志大量出版、名目繁多的藝術展示、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五花八門的賽事舉辦頻繁、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等原因。從而,便誘使相當部分的“畫家”一味追求“時髦”,誤入急功近利的歧途。當然就不可能有興趣去追求什么時代精神的內涵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更有甚者,這些人大都與華衣美食、場色犬馬有緣。他們為了掩飾自己空虛的心靈,附庸風雅,極力將自己打扮成一位溫文爾雅的“文化人”。勉強地支撐著身子骨,頻頻出入高雅大堂。如同東施效顰,裝腔作勢,信手涂鴉,令人沮喪。加上違心者的隨聲附和、逢場作戲。戲得他們利欲熏心,戲得觀眾昏頭轉向,戲得畫家凝竇叢生。擾亂了藝術的審美標準,混淆了社會的美丑界線,模糊了人們的是非觀念。只要稍微有點理智和良知的畫家,面對這種鬧劇,必定會產生一種自審自責的心理反映,或許會默默地引發出來自內心的疑問:如果說,人們欣賞不到真正的繪畫藝術,那我們該將如何進行普及和提高呢?!真正的藝術無人問津,那我們該如何去發展和弘揚呢?!南郭先生被眾星捧月,真正的畫家遭遇冷落,蔑視藝術如同兒戲,褊狹淺俗習以為常,大量的偽劣作品充塞于世。久而久之,繪畫藝術就會墮落成媚俗之極、猶如流行色一般淺薄藝術的危險。不能不叫人疑慮重重,隱優難消。
一件繪畫作品的時代精神,不是異想天開的構思,也不是舍棄傳統的創新,不是東拼西湊的“土洋結合”,更不是隨心所欲的狂涂亂抹。它是具有高度文明素質的畫家用自己的心靈、智慧、學識、功力、修養構建起來的精神家園。它是畫家面對現實社會深刻體察生活而進行的一種特殊的意識、思維活動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充分體現在繪畫藝術作品之中,使其作品透露出一種生氣、靈氣、秀氣、才氣和煥發出一種能使人振奮、激昂、催人向上的無限活力,或者使人產生一種愉悅快樂的觀賞興致。從藝術內涵上講,它又是一幅思想寓意深刻、啟迪心靈、陶冶性情、修養功力到位、頗具中國特色的繪畫作品。與此相反,那些草率行事、粗制濫造、空洞無物、鬼畫糊涂、怪誕之極的作品,只能是對藝術的褻瀆,對社會的侮辱,對媒體的欺騙,對觀眾的精神污染,對自己的聲譽損毀。
概括地說,我以為,當今繪畫藝術的時代精神,至少要體現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風格、形式、內容的豐富性,探索、開拓、創新的廣博性,功力、修養、內涵的學術性。
風格、形式、內容的多樣性,是中國畫藝術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眾所周知,歷年來,風格過于單一,形式過于陳舊,內容過于貧乏。難于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情趣和欣賞需求。迫使我們要以最少的猶豫和最大的果斷精神,來迎合現代藝術的浪潮。那么,我們應該選擇哪種藝術的路子呢?既不是棄古從今,也不是揚外抑內。需要各種風格流派共存榮。需要生動活潑的形式并重,需要健康向上、為政治服務的、表現重大歷史性題材的力作,也需要輕松愉快的、純藝術性的、使人賞心悅目的繪畫小品。
中國畫走過了幾千年的曲折、艱難的發展道路,直到建國后,中國畫才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較為正常的發展時期,雖然在文革非常時期中,曾經沉寂過,遭受過劫難,可我們的老一輩畫家從未終止過對藝術精神的艱苦探索和對傳統功夫的痛苦磨練。涌現出一批杰出的畫家和獨特風格形式的作品。如黃賓虹的畫蒼茫濃重,深厚華滋;齊白石的畫結景單純,筆墨老辣;傅抱石的畫煙雨蒼茫,巧妙無痕;徐悲鴻的畫中西貫通、寓意深刻;潘天壽的畫強悍冷峻、崇高典雅。當然,還有一些老畫家們,他們均在風格、形式、內容方面各辟蹊徑,自出機抒,為中國畫的改革、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探索、開拓、創新的廣博性,則是時代發展的特點所決定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這全新的時代,將使中國畫的發展揭開新的篇章。大家共識的是:中國繪畫因循守舊的不行,拒絕傳統的也不行。獨出心裁的風險大,開拓創新的煩難多。然而,正是在這束手無策,無所適從的同時,我們有一部分有膽識有魄力有頭腦的畫家們不甘寂寞和淡泊。面對畫壇上的一些混亂和謬誤的現狀,在有可能延伸的中國畫發展的領域里,含辛茹苦、默默無聞地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并卓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的體驗。老一套的傳統方式正在徐徐消蝕,悲觀固守的思想觀念已經漸漸打破。具有極大兼容性和延展性的創新正在進行和成就之中。新一代人已大大地不滿足于對中國畫雕蟲小技式的體驗和玩味了。而是大膽,極力地嘗試對它作深層次的心理把握乃至人格的表現。
這里,不論是傳統性的,還是實驗性的,或者是綜合材料開放性的等,所有類型的成功之作,均標志著中國畫繁盛的新世紀已經悄悄來臨,一個繼承、創新、探索、開拓性的多樣化格局的,中國繪畫發展的新時代精神的唯一可行的途徑已經形成。倘堵塞這一途徑,則無異窒息中國畫的藝術生命。
功力、修養、內涵學術性是時代精神形成的基礎和關鍵,是關系到時代精神能否充分展示和體現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幅作品本身粗而淺、柔而媚、大而空、膩而俗,就不必再談什么精神了。所以,這個特點更應該是一個畫家個人素質的最根本的具備條件。惟有在此基礎上,學問、修養、才華、功力才會可能熔為一爐,超越世俗的境界才能形成,創作的精品才可滋生,不朽之作才有可能問世。如林風眠光色俱佳的風景, 李可染濃密深秀的山水,蔣兆和的《流民圖》,石魯的《南泥灣途中》等,他們都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功夫上,大膽吸取西畫以及其他姊妹藝術的某些營養,充分體現了中國畫藝術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成就斐然,聲名顯赫,被國家所推崇,被社會所公認,被世人所常識,可以說,當今中國畫壇上的流派之多,探索之廣,兼容之大,延展之深,空前熱烈的創作氣氛和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以及蔚然成風的、振奮人心的大好局面,是中國繪畫史上任何一個時代也未曾有過的。
同時,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不管怎樣,當今的社會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如此良好的創作條件和機遇,營造了一個如此寬松的氛圍和環境。我們只有充分認識,深入理解,正確把握,切實做到個人的稟性氣質與當今時代的特點默契和諧,才能獲得藝術精神和思想境界的升華。才有可能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精神的藝術精品來。由此可見,作品的時代精神是功力與心血的釀造,是天賦與勤奮的結晶,是思維與觀念的表述,是學識與修養的積淀。然而,我們還應該清楚:任何一幅巨有時代精神的繪畫藝術作品都還必須經受歷史的檢驗,但是可以認定,惟有真正具備時代精神的“經典”之作,它必然也是擁有未來的,名垂畫史的,流芳百世的藝術瑰寶。
1999年10月于撕紙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