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詣大器晚成——王明澤的山水畫
苦心孤詣大器晚成——王明澤的山水畫
苦心孤詣大器晚成——王明澤的山水畫
新華社主任編輯 周家成
王明澤從學藝起,一步一個腳印。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曲折的、痛苦的磨煉過程。80年代初,有幸得益于周韶華、馮今松、邵聲朗等先生指點。從此心領神會,觸類旁通,勤學不輟,造詣漸深。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除了每幅題材、意蘊不同,都可以看出作者多方面修養和高格調的審美趣味。不管是山泉奔涌還是云霧朦朧,春景融融還是秋風瑟瑟,他總是將大自然萬物的原生之意熔鑄成個人獨特的精神境界和藝術形式展現于觀眾眼前。從而縮短了作者與觀眾的距離,達到了一種神交情通的效應。這正是畫家神與物化、寄于筆端的結果。
王先生長期從事潑墨寫意的研究與探索,他習慣于先潑墨潑色,后用焦墨破筆皴點。表現出一種筋骨般的堅實感,重量感和體積感。但又不失秀潤的水氣淋漓的水墨之意趣。其線條遒辣渾涵中含真情,擦點染中求和諧。至使整幅畫有一種厚重、敦實之效果,又有一種神秘、幽深之靈氣。既顯示出傳統功力,又融入現代意識。遠看有勢,近觀有質。欣賞起來時髦順眼。筆墨技巧已經達到了隨心應手,又能暗合物性、抒懷暢神的地步了。如《溪山隱秀》和《鳥鳴山幽》等,不僅造型整體靈動,形式構成多變,而且能盡微致廣,想像豐富。畫面蒼茫平遠,大器幽寂,恬淡寧靜、溫潤平和。有一種縱深無際、秀雅有余之感覺。因為這些作品的造境均構筑在主體心靈與物象特征冥合神會之中,使觀眾體會到既有真情實感,又有浪漫情調,令人心目俱清,心曠神恬。牽動著觀眾的心靈,震撼著人的視覺。使得觀眾猶如神游天外,接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心靈上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啟迪。也說明了畫家鐘情自然,熱愛人生的激越之情。近兩年,王明澤對花鳥畫也產生了極大興趣。他用意寫簡約的手法創作的牡丹和梅花,華貴溫馨,婉麗秀雅,構圖靈活,生機盎然。
王明澤為人篤厚,治學嚴謹,長期的筆墨生涯使他已經養成了一種興趣廣泛,求知欲強的習慣。恬淡自適,寂寞自甘。唯一渴望奢求的是那堅忍不撥的攀登毅力和艱苦探索的創新精神。他頭腦清醒,敢于反省自己,正視不足,在當今流派紛呈,高手林立的中國畫壇,能與之拉開距離,獨立山門,確是苦心經營而成。倘要達到心手相應,益臻化境,非得付出畢生精力和功夫不可,正如他詩中自我抒情的那樣:“誰遣韶華離人遠,半生苦衷難寄言。功夫用盡學問中,精力耗在翰墨間。燈下低吟詩九章,窗前涂費紙三千。可惜芳事無長久,只恨秋風染殘年。”
多年來,他發表了大量作品。先后在襄樊、武漢、甘肅、深圳等地多次舉辦個人書畫展覽。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大賽并獲獎。部分作品被各地藝術館收藏和政府部門作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1989年,由陜西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明澤山水畫集》,湖北電視臺,《中國經濟新聞報》進行過專題采訪報導。生平及作品被收編入十多種辭書。如今,畫家已年過半百,仍然精神抖擻,伏案不輟,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因為他意識到,歷經幾十年痛苦磨煉和追求、基礎已經奠定,風格已經成熟,一種強烈的創作欲時刻激勵著他的心靈,撞擊著他的大腦。然而這正是一位真正藝術家的節操氣質、本性魄力之所在。也是區別于當前社會中一些附庸風雅的“文化混混”們所持的兩種絕然不同的人生觀。我們但愿他不斷進取,充分挖掘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突破自己,否定自己,擴大成果。繼續探索更為獨特的藝術語言,豐富更高層次的精神內涵和完善更趨時代感的表現手法。以恢宏的氣勢,飽滿的激情,創作出無愧于我們時代的藝術精品來,奉獻給我們的偉大祖國和人民。
注:發表于《美術觀察》1999年8期畫家介紹專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