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馨——解讀王明澤先生的書畫詩詞作品
孤芳自馨——解讀王明澤先生的書畫詩詞作品
孤芳自馨——解讀王明澤先生的書畫詩詞作品
中國藝術研究院著名書法家 曾翔
縱觀歷史,凡古今大師,沒有一個不是全方位、多功能的。以現代齊白石、吳昌碩為例: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詩詞等樣樣精到。真可謂藝術天賦超凡蓋世,藝術成就日月同輝。
王明澤生長在一個文人薈萃的風水寶地古城襄陽,從小就沐浴著光照千秋的楚文化雨露。一生勤奮向上,積極追求,博觀約取,一步一個腳印,他正朝著大師的頂峰,信心十足,英勇頑強,艱難的攀登著。他除山水外,書法、花鳥、詩詞、評論、攝影都有著精深的造詣。這些功夫和修養奠定了他藝術的堅實基礎,為著他各專業的充實拔高、完善、升華都起著不可估量的支撐作用和攀登頂峰的充足底氣。
在當前急功近利的書畫現狀,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的自稱為藝術大師的人多如牛毛,而真正沉心靜氣的、做學問的、在學術品味上下功夫的人真可謂鳳毛麟角。王明澤先生對此現狀也曾經有過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和憂患。他在一首填詞《鎖窗寒》、幽居中這樣寫道:夏始春余,玉泉山下,小戶人家。一棵梧桐,靜鎖小院愁雨。平生愿,壯志未酬,逢人羞色面相噓,似漢江飛鴻,武當野鶴,暮年羈旅。幽居?!何所倚?!機關不算盡,京城難寄。凡夫俗子,外行占盡名利。擺地攤,雜耍騙子,就有人信他一套。不多年,悔之晚矣,金庫藏垃圾。
王明澤從小孤兒出生,飽經風霜,生活的坎坷和折磨并沒有屈服他,拖垮他。然而他長期勇敢地與生活搏斗,與藝術結緣,向傳統學習,向同行取經,堅持實踐第一,開拓天賦靈感,苦心孤詣,蜚聲藝壇。
王明澤從三歲起,就隨家父學書習畫,至今已六十余載。這六十多年的風霜雪雨,這琳瑯滿目的豐碩成果,何等的來之不易啊!正如他詩中所描述的那樣:“誰遣韶華離人遠,一生苦衷難寄言。功夫用盡學問中,精力耗在翰墨間。燈下低吟詩九章,窗前涂廢紙三千。可惜芳事無長久,只恨秋風染殘年。”
他的山水如同著名美術評論家徐恩存先生在《山水詩情》一文中評論道:“事實上,在他那氣象森嚴,幽密深邃的山水背后,體現的完全是畫家個人的內心感受;在這一點上,王明澤不完全是古典主義者,他是把自然山川氣象移入胸中,再把內心意緒移入自然,這樣的過程使他在水墨寫意山水中能恰當地抒發自己的感受與體悟,也能體現個人的審美心態與生命趣味。我們在他作品中讀到的神韻、氣韻、風韻及骨法、理意等,以及含蓄、寧靜、超遠等,蓋出于此。”
他的書法作品也如同他的潑墨山水一樣,以韻取勝,用筆提按適度,正側兼施。轉換自然,行筆流暢。結體顧盼呼應,布局變化生動。作品中呈現出一種大氣而不失典雅,秀慧而涵剛勁。有一種樸實、謙和、善良、正直之風迎面撲來。古人云:“書如其人”,也許這正是王明澤先生的人格之寫照,魅力之所在吧!?讓我們以《鵝池驚濤》和《鴻暢鶴壽》榜書為例。行楷如斗,端正大方。下筆斂而不拘。結體張而不馳。線條凝重,中庸平和,謙誠敦厚。作品中不斷透露出一種清新高潔,簡古沉穩,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具高雅的書卷氣息。
我們再看像《唐宋詩十三首》之類的行書作品;筆斷意連,結構合理,枯濕得當,濃淡相宜。我們在欣賞之際,覺得時而如綿裹鐵、時而似風夾濤、時而若青天行云、舒展自如,時而如江河激浪、跳珠濺玉,時而象秋山紅葉、落英繽紛,時而似深谷幽泉、清音怡蕩,真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王先生初學二王,兼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兆頁 等歷代大家的圭臬法帖。逐步形成了一種自己特有的端莊雜流麗、剛健寓婀娜、清雅孤傲,別饒風骨的書法風格和獨特面貌。他在深研多種門類藝術的同時,還造就了不同凡響的個人書風,而且榜書、行書、隸書樣樣精到,讓人羨慕不已,真乃可敬可佩。令人嘆為觀止,括目相看。
王明澤先生的山水和書法具有扎實的功夫以外,他的花鳥畫創作也十分精到。他十分注重對姊妹藝術的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多方位的吸取營養。又由于他的天賦稟性所至,興趣廣泛、觸類旁通。正因為各種修養的積累和滋補的結果,才使他厚積薄發。具備一種他人所難具備的登高望遠、明察秋毫,善于撲捉靈機,不斷完善自己的主動能力和必勝的信心。他始終頭腦清醒,知己知彼。從不為古訓所縛,不為時俗所隨。從容正道,下筆有神。達到了一個不激不歷,風規自遠的中庸平和與具有深厚文化涵養及學術品味的最高藝術境界。這正如他在詩里所寫的那樣:“莫愁夙愿無蹤影,休笑花甲欲無能,揮毫濡墨勤涂鴉。尋章摘句做詩文。寄言博通明事理,知予物志曉世情。風流瀟灑憑修養,高標逸韻靠學問。”
綜觀王明澤先生的花鳥畫作品,也和他的山水書法一樣,植根傳統,清新雅致,書法用筆,蒼勁老辣。章法講究,構圖新穎。人們在欣賞他的花鳥作品時,頓覺氣定神閑。心靜氣和,胸襟豁然開朗,心情異常舒暢。他的花鳥畫有一種特別的陽剛雄強之氣,卻又不缺陰柔纏綿之美。有一種隨意揮灑之嫌,而又不乏文化內蘊之涵。功力到位,靈氣四溢,能始終堅持把握住自己正確的文化立場,發揚文人畫的傳統精神,這正是當前絕大多數書畫家們所難以具備的根本的素養和天賦。否則,你將從事一輩子的書畫活動,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位書畫工匠而已。十分寬慰的說;王先生已經越過了這個藝術天塹,腳踏實地的正在逐步接近藝術之巔,可歌可泣,難能可貴。
也可能正因為出生在書香門第的王明澤,歷經了人間的各種不幸和遭遇,卻正好錘煉出一種剛強的秉性,堅韌的意志。他不論是當孤兒還是在學校,在工廠還是在部隊,當干部還是在大學里教書,他都堅持不懈,習藝不輟。一生以書畫自娛,晴耕雨讀,不甘寂寞,不事張揚,一日不動筆,便成神經質。這里有他自作詩為證:“清風高潔乃家傳,壯心不已愛高攀,吟詩千首訴衷情,書畫萬卷解憂歡。愛和梅竹交知己,慣與仙鶴同夢幻。求得心靜安寧處,修來節操獨非凡”。
說到這里,王先生的詩境和文采我們從以上幾首短詩可窺一斑。除此外,他還在《國畫家》、《中國書畫報》等各種專業報刊雜志上發表過多篇論文。也許是他的書畫名蓋住了詩文名。或許他自謙很少談論此事。到今天我們還對他的詩詞缺少了解。其實他的詩詞早已以語言的張力,意境的深邃,感情的率真,事物的哲理和歷史的厚重羸得了專家和讀者的好評和厚愛。
大概也由于品性的愛慕和稟賦的雷同原因,他一生最喜歡習慣以千古絕唱的梅、蘭、竹、菊四君子作為花鳥畫的題裁。他作梅花題詩云:“老夫生來愛梅花,正是好色少白發,看慣春來花萬種,凌霜風流此一家。”如還有題梅花詩曰:“尋章摘句寄雅興,濡墨揮毫寫縱橫。白云明月為已友,傲寒雪梅乃吾君。眼界高處無物凝,心源開時自空靈。無名無利無計較,醉雪醉梅醉清貧。”可見他心如明月,境高鴻暢,是地地道道的一個典型的中國文人的高古情懷。
尤其一提的是王明澤先生畫牡丹,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給人一種朝氣蓬勃,進取向上,欣欣向榮,升平氣象而又不失高雅大方、傳統功力和審美品位。引起收藏家們風起云涌,爭相搶購。這里有他題詩為證:“春雨東風催新妝,仙姿嬌態競芬芳。富貴常將清齋顧,畫室欲變牡丹鄉。”又云;“春風有意染胭脂,牡丹叢中賦情詩,麗華最宜新雨后,嬌艷欲開未開時。”
書法、繪畫及詩文都應是人化的自然,體現著人的生命意識、精神氣質、審美心態。是一個書畫家的閱歷、經驗、功夫、修養、人品、學識、情感的具象化的體現與表達。年過花甲的王明澤先生正是有著豐富的閱歷,成熟的經驗,扎實的功夫,廣泛的藝術修養和詩詞理論的底氣和后勁,所以他的畫路廣闊,題裁多樣,造詣精深,內涵豐富,再者,他為人撲誠,謙遜好學,再加上他天賦稟性的固有,完全可以斷定,在他的藝術道路面前,輝煌之巔指日可待,光明之途如日中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