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大師作品上海觀眾很平靜
面對美國大師作品上海觀眾很平靜
面對美國大師作品上海觀眾很平靜
迄今來華展出規模最大《美國藝術三百年》的展覽正在進行中。剛剛過去的那個周末,上海博物館并沒有出現需要控制的人潮。一切都以往常的節奏進行著。
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總裁托馬斯·克倫斯曾表示:“希望此展覽能夠成為中美文化間對話的一個啟發性的窗口。”事實是,這扇窗早已打開。20年前,美國藝術發展尤其是現當代藝術的影響在中國已聲勢浩大地開始。雖然參加此次展出都是大師作品,這些作品對專業級觀眾來說多年前就耳熟能詳。今天,展覽在中國觀眾面前能起到被證實被核對的作用。
在展覽現場,早報記者采訪了目前供職于同濟大學的策展人張平杰,他曾成功地在美國策劃了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對于這樣一個展覽,現場參觀人數很好地反映了這樣的狀況:以前是中國看全世界,現在是全世界看中國。在今天的上海,大展不見洶涌人潮倒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他曾在1990年代的紐約古根海姆中看到過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那時,走進古根海姆熱血沸騰,現在相隔10多年,熱血沸騰感不復存在,更多的展品,更清晰的脈絡,讓人們看到了美國專家對短短三百年藝術文化史研究之深入。展品中,中國元素和華裔畫家作品的加入,則表明了西方的中國熱。對他們來說,中國不僅只意味著一個符號,而需要實實在在的了解。事實上,《美國藝術三百年》也是十年前曾在美國引起轟動的《中華文明五千年》展覽的一次禮尚往來式的回應。十年來,西方對中華文明的關注熱情始終未曾消退,中國博物館內那些絡繹不絕的外國游客就很好說明了這點。對中國觀眾而言,美國藝術家們所做的革新與嘗試,也是消解了歷史背景文化差異的藝術家們作為個體迫切需要吸取的精髓。大家所要表達的壓抑焦慮與思索掙脫向來都是共通的。只是這種方式借鑒在中國20年前就已發軔。
當記者問到對哪件作品印象最深時,為看展覽專程來滬的兩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教師異口同聲說到了勞申伯格的作品。站在巨幅《駁船》前,不禁讓人聯想起“85思潮”對整個中國藝術界的影響。1985年勞申伯格在北京和拉薩舉辦個展,技法上的拼貼,主題上的思辨性,直接影響了一個思潮的誕生。當時學生及文藝青年們厭倦了傳統俄羅斯的美術窠臼,試圖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鮮血液,從而引發了全國范圍的藝術浪潮。那時的一次展覽不亞于一次現代藝術的啟蒙。大西洋彼岸藝術好戲的大幕在經歷了壓抑和蒙蔽之后的人們眼前瞬間拉開。震撼之后,中國青年藝術家用極短的時間重演了西方現代藝術近百年來的歷程。張平杰認為借助“85思潮”,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獲得了美國乃至全球藝術圈內的話語權,這種過程像是美國1930年代對巴黎印象派借鑒的一次重演。那以后,美國印象派也成為全球藝術領域內的重要的一支。
很多白領們的觀后感是:“我看到了美國的精神。”而更多人還沒來得及去看這次大展,這是屬于這個時代應有的現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