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ODY亞洲當代藝術展
PARODY亞洲當代藝術展
PARODY亞洲當代藝術展
展覽前言:
此次展覽中,來自中國、臺灣及韓國三地的藝術家都是國際雙年展上的藝術健將。也是首次在「陳綾蕙當代空間」里齊聚北京。這樣難得的展覽也是第一次在北京展出。將會是北京難得的當代視覺饕餮。
在很多場合,“Parody”意指某種滑稽的模仿,我們不妨稱之為“戲仿”。然而,與單純剽竊式的模仿不同的是,“Parody”更多地關乎文化觀念的更新與重置。
生活當中,無論政治事件,還是電影、小說、音樂、繪畫等文化影像,其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橋段、語言與畫面,往往成為社會的共同記憶,并進而轉化成為文化脈絡中的經典語匯。然而,藝術家們卻通過各自敏銳的觀察和獨特的思考模式,“恣意妄為”地賦予這些經典形象以嶄新的內涵。
實際上,畢加索早已開始重新詮釋西洋古典名作,杜尚更是生生地為“蒙娜麗莎”描上了兩撇胡子。大半個世紀過后,藝術家們的勇氣有增無減。此次展覽當中,王慶松的《老栗夜宴圖》借鏡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被換成了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繆曉春起身向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致敬,以現代數碼媒體重構了“最后的審判”的虛擬空間。臺灣藝術家袁廣鳴大膽地拿米勒的《晚禱》開刀,畫面上一邊是農民宿命般的寧靜,另一邊卻是現代媒體的聲音弱化標識——兩個時代,兩種靜謐。兩位韓國藝術家裴準晟和金昌謙也都無一例外地把目光鎖定西方藝術史經典,米萊斯的《奧菲利亞》、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仆》,甚至是梵高的《向日葵》。來自韓國的李相鉉則別出心裁地用漢字和觀者玩了一場“Parody”的游戲。另一位臺灣藝術家洪東祿的3D作品,我們在他的作品中既看不到名畫的影子,也找不到一絲文字的痕跡,然而仔細體味便會發覺,在藝術家有些科幻、有點卡通的圖像背后,彌漫著對“911”事件的深刻省思?!皯蚍拢≒arody)”利用了現成的風格習性,甚至是政治事件,并使其從自身的文化語境中脫離出來,制造了一出出奇特而又發人深省的后現代幽默劇。
參展藝術家(Artists):
中國:王慶松(Wang Qingsong)、繆曉春(Miao Xiaochun)
臺灣:洪東祿(Hung Tunglu)、袁廣鳴(Yuan Goangming)
韓國:裴準晟(Bae Junsung)、金昌謙(Kim Changkyum)、李相鉉(Lee Sanghyun)
展覽時間: 2007-04-28~2007-05-31
策展人: 韓之演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