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墨彩鑄人生——看姚伯齊的焦墨、潑彩
揮灑墨彩鑄人生——看姚伯齊的焦墨、潑彩
揮灑墨彩鑄人生——看姚伯齊的焦墨、潑彩
時間:2007-05-19 10:46:00 來源:美術報
名家
>揮灑墨彩鑄人生——看姚伯齊的焦墨、潑彩
●雨 木
二十世紀以來,留給中國人史詩性的經典藝術作品中有一幅難以被人忘卻的國畫——姚伯齊先生創作的長近70米,寬2.48米的焦墨山水《三峽魂》。全圖以長江最精彩的三峽為描寫對象,從夔門始終于三峽工程大壩,表現了192公里三峽壯觀景色。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盡在畫中。全圖氣勢磅礴,威武雄壯,觀畫如置人于景中,使人有一種萬古奇觀,重巒疊嶂,壁立千仞,驚濤拍岸,一瀉千里的真實感受。物我兩忘,似乎在享受一種浩大氣足的陽剛之美,聆聽一首人與自然相交融的雄渾的交響曲。近看畫面印刻著山巒的雄健肌理,似乎在訴說自己蒼桑的歲月,遠觀氣貫長虹撼人魂魄,似乎在笑談長江三峽的光輝歷程。
我們之所以說姚伯齊的《三峽魂》是史詩性的經典名作,除了作品碩大,具有震撼人心的一面以外,主要是作品具有非常強烈的藝術個性和文化意韻,其特點如下:
第一,作者是選擇長江三峽為題材,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作者不是單純地繪畫三峽,而是以三峽的頑強精神擬比中國人民的偉大戰斗精神,自古至今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偉大品格。所以,長江象征著中華民族,三峽象征著偉大的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的精神。
第二,創造了“樹皮皴”,彰顯了深厚的筆墨功夫。作者在中國山水畫焦墨創作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創造了新的筆墨語言,這就是“樹皮皴”,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藝術遺產,可以世世代代相傳。中央美院著名山水畫家陳平教授這樣評價:“姚先生的畫給我的強烈感受是符號特別明確,因為他那種符號又不同于古人的皴法,這種皴像個樹皮皴,非常像,層層疊疊,而且非常蒼老。這種符號非常獨特,一個畫家抓住一個符號非常不容易,他的畫以筆代刀,這種符號特別打動我,我想,創作山水的語言符號是我們每個畫家都要做的事,姚先生就做到了”。陳平先生給予客觀而高度的評價。傅抱石、李可染、黃賓虹之所以稱為大家,是因為有其自己特獨的筆墨語言。筆者曾就山水畫家的創作歷程提出過必須經過的三個階段:即從寫實性山水到意象山水,再到個性符號山水。顯然姚先生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個性語言符號,處于一個山水畫創作的高峰之上。難怪美術理論家、清華大學教授陳池瑜說“姚伯齊是繼張仃以來的第二人”,而張仃先生贊賞姚伯齊的焦墨山水畫“獨辟新界”,確屬實評。
第三,以美為核心,用深刻的哲理支撐起畫面有機統一的效果。水墨畫可得五色,而焦墨畫要形成一種既雄渾而又潤澤的效果是十分困難的,這也是當今很多畫家不敢涉足焦墨畫的一個原因。所以有“學焦墨如進死胡同”之說。姚伯齊先生巧妙把握構圖的結構效果,運用虛與實、重點與一般、遠與近、動與靜、長與短、大與小等辯證關系,用畫面的留白與設墨、線條的粗與細、曲與直、用力重與輕來表現三峽的面貌,實現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使觀者既可見氣勢雄姿,又可見節細內容;既見山巒刻印的肌理,又見連綿蒼秀的山脈;既見三峽的奇貌,又見郁郁蔥蔥的山景;既見人間煙火,又感受到現代氣息。《三峽魂》不愧是一幅百看不厭的立傳之作。(《三峽魂》于2004年10月2日在《美術報》刊發,2006年《國畫家》第二期刊發,中國畫家在線網姚伯齊個人藝術館精品展覽刊發)
第四,作者善于運用焦墨的天然效果來增添其視覺沖擊。中國畫與西畫的創作對比中,總以中國畫視覺沖擊力不足而屈居下風,自認不如,并且成為長期審美爭論的一個焦點。中國畫的精神是講內美,經久耐看,這是跟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的傳統思想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在一定條件下既能提高視覺沖擊力而又能做到內美,何不結合起來呢?姚先生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不但利用濃重的焦墨來提升視覺沖擊,取得創作的成功,而且應用到潑彩山水的創作中,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姚先生提高畫面的視覺沖擊是結合中國畫的平遠、高遠和深遠的構圖方式,而不是西方平面直觀表現式的。近景盡量用粗重線條,在表現出山脈肌理的同時,富于線條的生動靈活。所以作品不但具有視覺沖擊美,而且具有內美,耐看愛看,這是西畫遠遠做不到的。
第五,作者緊緊圍繞“意境創造”這一核心,以山為主體,水景為次,以三峽為重點,其他景物為次來營造其藝術意境,作者拋棄了無內容的空泛,無趣味的抽象,讓意境感覺于人的真覺當中,無論是行家還是百姓都可評論其意境。所謂意境好,即是有氣韻生動的感覺。景生情,情生意,意化物。物的描寫靠運筆走墨,因筆聚氣,因墨生韻,而氣韻的產生是作者所走筆線具有韻律,富于節奏,富于動感,就好比一首動人的樂曲一樣,由姚先生筆頭唱出。在多樣因素作用下,創造一個震人心懷,撼人魂魄的意境。
由上述五點,可以認定《三峽魂》的藝術價值。縱觀二十世紀繪畫史,用三年半時間,耗盡一生心血,創作如此碩大畫面,來描寫長江三峽的作品,幾乎是沒有。即如有,無論從氣勢,創作難度等方面,也不好與姚先生作品相比。
姚先生除了創作史詩性的《三峽魂》以外還創作了《煙云峽江》、《黃山風光》(上圖為局部)、《峽口》、《西陵春秋》等作品,然而,使人難以想象的是姚伯齊先生在創作焦墨山水的同時,還創作出令人感動的潑彩畫。從焦墨到潑彩反映了畫家駕馭筆墨和畫面的功力。
郎紹君先生在姚伯齊潑彩畫集前言中寫道:在姚伯齊筆下的潑彩和焦墨比較起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由近觀變成遠望,由恢弘變成了清麗,由崢嶸變成了迷離。如果說焦墨山水展現的是三峽之骨,潑彩山水展現的則是三峽之影。三峽之“骨”堅硬、雄強、剛毅、質勝于文;三峽之“影”輕柔、飄逸、虛空、文勝于質。前者壁立千仞,震撼心魄,創造的是令人亢奮的崇高感;后者翠色可人,如夢如幻表達的是悲欣交集的追思懷念。焦墨和潑彩扮演了不同角色,發揮了各自優長,都取得了形式與精神的統一。
歷史上作潑彩山水的大家有張大千、劉海粟等。張大千潑彩清秀溫雅,色彩分明,令人難忘。劉海粟潑彩畫色艷,張力強,蒼勁有力。姚伯齊的潑彩山水顯然是在吸取大家之長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清麗飄逸,淳和蒼雅的藝術特色。一是潑彩中墨色交融,使作品在見色的基礎上更顯渾厚老辣之氣。二是色彩柔中帶淳,色調跨度雖大,但不覺俗氣。三是色彩之中富于肌理,有動感。姚先生潑彩畫以靜制動,充滿肌理性的動感,平添了畫面的生氣。而這種生氣,是因為色彩中有深淺流動的變化而至。四是作者在潑彩畫中強化了線條,仍然堅持中國畫以線為主的創作方法。當然潑彩中,線的運用不同于水墨畫中線的運用,作者很貼切自然地在潑彩中巧施線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畫面更顯得有力道,不像如今眾多的潑彩畫蒼白泛力。姚伯齊先生創作潑彩畫仍然是以創造意境為核心,突出色彩視覺效果增強視覺沖擊力為手段,實現畫面的整體最佳效果——“氣韻生動”這一目的。如果為潑彩而潑彩,姚先生決不會去創作。可見姚伯齊先生是一個在焦墨和潑彩繪畫上都有建樹的優秀畫家,被評為“’99中國百杰畫家”,郎紹君先生稱其為“藝術上的成功者”, 一點不為過。
如果讓我們再深入分析姚先生藝術成長的原因,我想有兩點,一是他有坎坷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對藝術的追求真誠而執著,他經見廣博,思路開放。自身坎坷經歷使畫畫成了他唯一可以支配自己的事。長期在家鄉監利文化系統工作使他有條件20多次考察三峽,成了他最大樂趣,平淡無所求是他創作美術作品時的心態,也是他成功的基礎。
二是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姚先生深切知道創作與寫生,創作與讀書的關系。加強自身修養,修身悟道,變“無所求”為“有所求”成了他最大心愿。所謂“有所求”即是“為什么”而創作的問題。是為市場?為藝術?還是為人民?為生命?為錢為藝術這是低境界,而為人民為祖國山河立傳為生命而創作才能出精品,才能給人民給歷史留下一點東西,事實證明姚先生的《三峽魂》及其作品是留給人類的一筆財富。姚先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畫家,他有自己的人格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融入長江融入大山大水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用生命去創作生命。
2007年4月16日于蘇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