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博局紋鏡
漢代博局紋鏡
漢代博局紋鏡
中國古銅鏡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國家之一,成為百花齊放的青銅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具有實用功能,而且還是一種帶有深邃文化內涵和鮮明藝術美感的藝術品。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特征和人們的思想意識狀況。
漢代博局紋鏡,1986年4月望江縣翠嶺鄉城北村黃花園出土,直徑16厘米,緣厚0.5厘米,半球形圓鈕,圓鈕座,座外為雙線方框,框內有12個小乳釘,方框外有8個乳釘及“L”、“V”形符號,間以蟠螭紋,向外一圖紋有鋸龍紋,其外飾有一圈變體云氣紋,素緣,該鏡制作精良,黑漆古,晶瑩锃亮照面清楚。
漢代銅鏡由于錫、鉛量的增加,其質地硬,色澤多是深灰色和銀白色,紋飾和裝飾的表現手法全面創新,使銅鏡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變化。此時期銅鏡的面紋飾題材廣泛,其中博局紋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謂博局紋,指的是古代的圍棋盤,即局戲,在當時成為高士文人休閑時的一種時尚追求,也充分反映了當時國家強盛、文化繁榮的太平景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