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看葉宗杰的山水畫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看葉宗杰的山水畫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看葉宗杰的山水畫
陶潛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看葉宗杰的山水畫,不由得喚起我對所生活的川西農村的無限眷戀,總讓我在這個喧囂紛擾的塵世中獲得心情的安寧和精神的超脫。這種愉悅是難以言表的,也許是我和他都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上,交游多年且審美趣味較接近的原因,我一直很喜歡宗杰先生的畫。
自王維﹑蘇軾為代表的文人畫產生以來,中國山水畫就逐步從五代兩宋荊關董巨們的院畫體系中逐漸演化出來,至倪瓚﹑徐謂,形成了獨立的自我發展系統。山水畫在文人畫家的眼中已不再是對自然的真實的描摹,成了畫家心靈的外化。表現在畫法上,已從“三日一樹﹑五日一山”的精微刻畫轉入“逸筆草草﹑遺貌取神”的縱情揮灑。“自然之境”到“心中之境”的過渡,決不僅僅是標志著某個繪畫流派的誕生,它所帶來的是整個藝術觀念的進步,這無疑是中國畫發展史上最具革命意義的事件。
葉宗杰的畫屬于典型的文人畫一路但又有別于以往的文人畫和“新文人畫”,直到現在我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來定義他的畫。這并不重要,在他筆下,我們同樣看到的是歷代傳統文人知識分子心向往之﹑流連不已的山中茅屋﹑水邊草亭﹑湖上輕舟之屬,這些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符號與寥寥數筆的山石短橋﹑紅樹青嶂相組合,構成與明清以降董其昌﹑石濤﹑八大山人一脈相承的文化語境,他對這種語境可謂情有獨鐘,陶醉不已。緣于天性,人對自然山水的情感是不會因城市文明的進步而消減的,所以葉宗杰先生的山水畫不僅僅道出了當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精神關懷,連成天生活在網絡信息當中的人們看來依然有種本能的親和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不妨把他的畫看成是厭倦了紛繁緊張的都市文明的現代人對簡單寧靜﹑優雅閑適歲月的緬懷和呼喚。
川西地處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帶,青衣江從此地蜿蜒流過,這里淺丘巨壑,平川大壩并存,雨量充沛,林木蔥蘢,可居可游可觀之處比比皆是,長期以來經濟相對滯后,“風俗簡樸,人民厚道,耕讀為本”(《雅州府志》)。特殊的地域風貌和歷史文化背景塑造了獨特的群體性格,具體表現為對山川風物的親和和依戀,對平常生活的樂觀知足,大有羲皇古風。畫家所居住城市為青山環抱,推窗可見漁舟蕩金﹑野鳥歸林,足不出戶盡得山林氣象,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得藝術家們有條件得以充分享受自然之美,體悟天人之道。宗杰生于斯﹑長于斯,非常熱愛甚至崇拜這片土地,故他的畫面總透露出華滋秀麗的地域氣息和優游散淡的文人情懷,這一切又與簡約的構圖,質樸隨意的用筆和淡雅講究的用墨設色相表里,看上去是那么自然純真,氣韻生動,加之畫家本人天性孤潔,獨往獨來,不茍流俗,畫中人物多不出三人,或仗策獨行,或山中晤談,或空江放舟,或臨流撫琴……,營造出一種清寂野逸的氣氛,反映了畫家對農耕文明背景下林泉高士生活情形的仰慕,以及現在相當一部分文人知識分子內心深處潛藏的出世之想。藝術貴乎本真,我想這也許從一個側面解釋:為什么當下很多同類題材的文人畫就技法而言無可挑剔,但怎么也打動不了人心的原因。
李正彬
原載2004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