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書畫鑒定中心的老師對靈隱寺收藏的書畫進行鑒定
在千年古剎杭州靈隱禪寺,到底珍藏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書畫珍品?這個謎正在被慢慢揭開——日前,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開始進行一項名為《靈隱寺藏書畫鑒定、研究與保護》的課題研究,專業的書畫鑒定人員由此進入靈隱寺。這是靈隱寺首次對寺藏書畫進行全面而嚴謹的鑒定。
董其昌的書法真跡

明代菩提葉《莊嚴三寶圖》
據悉,從3月25日至今,專家們已經進行了4批共384件寺藏書畫的鑒定,結果讓他們大開眼界——在年代跨度一千多年的墨寶中,敦煌石室所出的隋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歷史最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它完好無損的模樣,打破了“紙壽一千年”的定論。此外,還有歷朝歷代的名家作品,董其昌、康有為、吳昌碩、弘一法師、潘天壽、謝稚柳、譚建丞、陸抑非、沙孟海、唐云……幾乎就是一個中國書畫博物館。
◆寺藏書畫“寶貝”真不少
從3月25開始,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的任道斌、吳敢、林海鐘等教授、博士走進了靈隱書畫寶庫,結果,驚喜一個連著一個——敦煌石室藏唐人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靜靜躺在展廳中,紙張堅韌完好、輕盈光潔。通過那端莊嚴謹而又精熟優美的書法,現在仍然能夠感覺到抄經人嫻熟的技巧。
這是目前所發現的靈隱寺所藏經卷中最古老的一件,在它身上,1000多年的歲月就好像一溜煙似的,毫無痕跡地過去了。“一般認為紙張的壽命最多只有一千年,但這個作品起碼有14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完好無損,極其難得。”鑒定中心主任吳敢告訴記者。
此次,專家的鑒定把這件“好東西”的歷史又往前推進了一個朝代—— “這個手卷一直被認為是唐代的,但我們認為,這是隋朝的。”吳敢博士告訴記者,唐人寫經一般是成熟正規的楷書,但這個手卷中不少文字筆畫卻保留了明顯的隸書意味,更接近于隋代的風格。
“唐代保存下來的作品已經很珍貴,隋朝的那就更是稀世珍寶了。”鑒定中心顧問任道斌教授說,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有非常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從經卷上的文字記錄來看,它來自于上世紀轟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敦煌藏經洞。據浙江省博物館有關專家介紹,由于氣候干燥等原因,敦煌藏經洞經卷保存的時間都特別長,最早可到西晉時期。靈隱寺的這個手卷原是晚清諸暨人陳季侃的藏品,他在甘肅為官時,收藏了很多敦煌藏經洞的經卷。
明代董其昌所書《金剛經》冊頁也令人驚喜——起首兩頁有乾隆御題“香光法寶”、“永鎮云棲”。這本冊頁是萬歷二十年(1592年)董其昌為薦亡父母而捐給云棲寺的,原是云棲寺的鎮寺之寶,后歸于靈隱寺。乾隆皇帝對此手抄本愛不釋手,七下江南時,有六次專門赴云棲寺觀賞真跡,每次觀后,他都在手抄本后手書詩文一首。
◆書畫保護工作馬上啟動
記者了解到,如此大規模、系統地對寺藏書畫進行疏理,在靈隱寺歷史上還屬首次。
說起這次整理工作的緣起,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靈隱寺監院光泉法師說:“主要是部分文物在展覽中,關于真偽引起了一些爭議。”他告訴記者:“雖然我們有專門的清單記錄書畫的來歷和名目,但從來沒有機會找人鑒定過,也不知道它們的價值到底如何。”
據記者了解,古剎靈隱寺建于公元328年,在近1700年的歷史長河中,寺院內留存下許多珍貴文物,大致包括三類:書畫、瓷玉和法物。其中,書畫作品的數量最多,據初步統計,起碼有700多件。靈隱寺希望準確認識這些書畫的價值,給予它們更好的保護。
對此,美院鑒定中心的專家們也提出了初步的建議。有些珍貴作品,必須放置在恒溫恒濕的庫房中妥善保存。同時,他們還建議編輯出版《靈隱寺藏書畫》,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到這些珍寶的風采,并由此了解靈隱寺悠久的文化傳承。
保護工作與鑒定工作正在同步進行。昨天,光泉法師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制訂特別保護方案。文物庫房正在抓緊裝修,今后的庫房會很先進,能滿足防火、防濕、防盜且恒溫恒濕等條件。此外,靈隱寺安排了專人進行24小時看管和監控庫房。
靈隱寺藏書畫面紗的揭開,也給了鑒定專家們很多啟發——那里藏了那么多鮮為人知的寶貝,那么,全國各大寺觀的書畫珍品如果都疏理一下,將會有多少驚人的發現?
此前,我國只在1983年至1990年對全國各收藏單位進行過一次中國古代書畫的系統梳理與鑒定,而其中不包括宗教單位。但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是各大寺觀的常客,留下了無數的佳作。
吳敢介紹,接下來,他們希望能把全國重要寺觀的書畫都進行一次系統、完備的鑒定整理,使中國書畫研究少一點“遺珠之憾”,更完整地彰顯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價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