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談民藝:真正的“保護”是光大傳統藝術
潘魯生談民藝:真正的“保護”是光大傳統藝術
潘魯生談民藝:真正的“保護”是光大傳統藝術
種種原因導致我國年輕一代的文化產業工作者不了解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不熟悉經典的文化藝術符號語言,他們如何能夠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實現合理嫁接及超越?在熟悉的現代與陌生的傳統之間如何嫁接呢?
作為民間文化的研究者,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我感覺活躍在田野之中的“搶救”、“保護”也許比單純的書齋式學術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歷史意義。
田野調研不是學術研究的終極,但它是民間文化研究至關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田野調研取樣記錄的基礎上的。這就是“記錄”的學術意義及文化意義。
真正的“保護”不應該僅停留在博物館里、在畫冊里、在光盤里、在錄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義的保護應該是讓傳統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形式在現代的生存環境中找尋到自己恰當的位置,重新煥發生命的光彩。
文化產業的實質是人文藝術與工業技術的結合。
現在大家都不能回避的一個現實,就是我們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談論文化創意產業。
在文化的發展中應該抱有寬容的心態,我們提倡傳統、關注傳統文化的教育并不是以反對現代生活、現代文化為前提的,我們希望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要丟失傳統的精髓,不要丟失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我們甚至提倡用現代的形式和手段,如文化創意產業、數字化形式、網絡傳媒等等來重新解讀傳統精神。
讓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傳統藝術符號裝點我們現代的生活空間。
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資源,打造富有創意、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產業既具有文化戰略意義也具有經濟現實意義。只有這樣,中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產業的巨大鏈條中才能獨具風采,也才具有市場競爭力。應該說,傳統文化資源在中國未來的文化產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額,甚至具有一定的導向意義。
在文化產業中通過本土文化、民間藝術符號輻射出來的是中國精神。
對任何一個民藝品類生產背景、生產方式、使用方式、流通方式、傳播方式、傳承方式的文字與圖像記錄都是必需的,卻是遠遠不夠的。對民間藝術深層次的搶救與保護應該是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發揮作用,為它的發展提供再造的生命空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