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全國通用糧票
早期全國通用糧票
早期全國通用糧票
這張1955年全國通用糧票正面及背面均呈橘黃色,寬幅為6.5厘米×4.1厘米,正面為橘黃色長方形花紋框,框內上緣橫印“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全國通用糧票”二排字樣,四拐角斜印“肆兩”二字,下緣橫印“1955”阿拉伯數字,中間菱形花紋框內橫印“肆市兩”三字,兩側各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小型正方形紅色印章。
此票背面為橘黃色長方形花紋框,框內印有“糧票說明:本票是每市斤十六兩制,折合十進位市秤為十市兩,每半斤折為五市兩,每四市兩折為二兩半”等字樣,證明這張糧票是新中國首次按舊制十六進制而發行的一種全國通用糧票。
糧票是一種購糧憑證,其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清順治年間(1656年)曾發行“糧串”,民國時期,國民黨征購糧食也發行過“糧食軍券”,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也發行過“股東飯票”。雖與后來發行的各種糧票在性質和作用上有所不同,但總的說來,糧票是由此演繹而來。新中國成立后,最早是西南解放區1950年1月發行的地方糧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