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田間汗血鋤
辛苦田間汗血鋤
辛苦田間汗血鋤
時間:2007-05-16 08:36: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辛苦田間汗血鋤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千年傳誦的詩句,深深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但在刻藝盛世的明清兩代,所刻的竹木牙角人物擺件中卻獨多神仙佛怪、帝王將相與仕女才子,鮮有刻農人的獨立擺件。
多年前杏雨細蒙的時節,踏著蜿蜒青濕的條石板,徜徉在盈丈寬的江南古鎮老巷中。撞進了一爿不怎么起眼的古董鋪,在舊陋的博古架中巧遇了它——一尊長14厘米左右的農夫持鋤踩于3厘米厚的黃土上,通高約17厘米的明代民間黃楊木雕擺件(見圖)。我小心翼翼把它從博古架上扶下,拂去陳年的灰垢,露出黃燦的皮漿,又托在掌上輕輕撫摩,反復鑒賞……終以千錢允得鋪主人首肯,將其易姓。
古刻匠對此農人的衣鋤手足均取粗獷的線條從簡勾勒,唯對農人的臉部表情處理得惟妙惟肖、豐富細膩。瞧此側首瞇目的農夫,似醉似醒,眼睛微閉微睜地瞄視前方;嘴角朝上那么輕輕一彎,鼻翼向兩側微微一張,國字臉形的左右腮邊立顯兩潭淺淺的酒窩。可以看出,農夫愜意的目光已隨稻田里翻滾的“黃金”向前蔓延流淌;嘴角亦隨秋風下泛起層層稻浪而泛出陣陣的喜悅。然而這種陶醉與喜悅對于封建社會晚期的農夫卻是十分的短暫與苦澀,這從刻匠賦予農夫一張喜悅中又帶著一聲長嘆的口形,似已道白了古川沙人氏祝悅霖的那首竹枝詞:“火輪那管炙肌膚,辛苦田間汗血鋤。完卻官租橐欲罄,叩門月米又追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