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著名青年畫家武衛萍的個人畫展在凈硯齋畫廊開幕。武衛萍, 1958 年出生于古城西安;字“文琰”;畫齋“玉骨堂”;工筆人物畫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 成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東方繪畫藝術院高級畫師。從師著名畫家郭汝愚先生。出版《武衛平工筆畫》專集;諸多畫作在《四川東方藝術院》畫冊及《成都畫派》、《玉龍泉》繪畫雜志上發表。多次參加全國、全省及成都市的各類畫展。
展覽地點:成都市航空路6號豐德國際廣場D1座201#凈硯齋畫廊
展覽時間:2007年5月12日至26日
圖繪古今事,得失寸心知——讀武衛萍的工筆人物
當我們進入現代和后現代社會之后,藝術家的出道,以及藝術創作從畫家的私人空間走向大眾公共空間的途徑,早已與傳統社會有了巨大的不同。新的傳統和新的途徑,講求的是科班出身,從本科到碩士,乃至到博士,似乎學位越高,藝術的造詣與功力就越深厚。藝術家出道,似乎非得有社會機構(畫廊、展覽會等)、媒體(電視、廣告、報紙、書籍等)乃至名人的提攜和捧場不可。藝術的舊傳統講究的是師承與日積月累的功力,在博采眾長之中的心靈體悟與創造。新、舊傳統之間的揚抑沉浮,只有親歷在場的有心人的內心,才會品味出其中的滋味。
在這樣的視野中來玩味武衛萍的工筆人物畫,至少在我的內心深處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妙之處如何在新與舊、傳承與創新、本土與西洋、名利與執著等等的激烈碰撞之中得以發揚光大。武衛萍者,既非出身于藝術世家或名門望族,亦非從現代美術教育體制的科班中熏陶出來,更沒有名人大家的青睞捧場,乃至連如何與機構及媒體打交道的ABC都不懂。她的內心,似乎只有她的那個難以與外人道的世界。其中有著我們的文人傳統所講究的琴棋書畫,戲曲歌賦,風花雪月,韻味意趣,太極八卦,也有著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溫柔親情,苦中作樂的樂天知命,民間底層的淳樸敦厚,更有著面對中西交融與日益碎片化的生活節奏的超脫淡泊。她試圖在這樣一個紛紜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到一種獨特的意趣和靈韻。一方面是“拙”,“拙”到極致便是“雅”與“巧”;另一方面則是“巧”,“巧”到終極又復歸于“質”與“拙”。從她的京劇人物圖中,從她的亦古雅亦現代的仕女圖中,從她的民間風俗圖中,我們真的很難分清現代與古典、“拙”與“巧”、高雅與通俗。
或許,這個靠自學成才或者潛心于表達自己生命體悟的藝人,只是憑著藝術的天性去不斷地創造著,仿佛春蠶吐絲一般地孜孜以求。她或許沒有讀過顧愷之的畫論,或許不知道謝赫的“論畫六法”,沒有研習過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也無意追摩“吳代當風”或“曹衣出水”。可是,她的的確確有著自己的思考和哲學。她想通過人物身體扭動的韻律,來表達生命和自然的節奏律動,來傳達獨特的情趣和意味:妙齡少女的活潑青春,戲劇人物的百變人生,童男童女的爛漫天真,古典仕女的優雅恬靜,農家生活的質樸野趣。所有這一切,都折射出生活世界萬花筒一般的變化莫測,讓人生出對人生諸種滋味流連忘返的深深眷戀。
在仔細品味和把玩武衛萍多年憑著本心本性傾力表達的藝術旨趣時,我總會在不自覺間把大腦里裝著的那些玩意兒拉扯出來,比如康德對審美無關功利的倡導,黑格爾對藝術與心靈關系的推崇,克乃夫?貝爾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標榜,本雅明對“機械復制”的藝術的批判等等,當然也有咱們中國傳統中的“解衣般礴”、“傳神寫照”、“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等等。然而,這些似乎都與武衛萍的藝術世界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那個世界讓我想起英國著名文化理論家雷蒙德?威廉斯所說的“情感結構”。在威廉斯看來,所謂“文化”,是物質、知識和精神所構成的特定社會整體生活方式的表現,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特定的“情感結構”;作為文化生活主體的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必須在物質生產和物質條件的背景下,通過文本和日常生活實踐的不斷互動展現出來。如果說武衛萍的畫作就是她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結構”的文本的話,那么在這種文本的背后則是她的日常生活的實踐。讀她筆下的工筆人物,其實也就是去體驗她內心的“情感結構”和那個獨特的藝術世界。
畫如其人,正如文如其人一樣。所有的理論和闡釋,面對活生生的藝術世界都是蒼白的和沒有生命力的。我們真正需要的,就是拋開一切的陳規和教條,尤其要拋開世俗的功利,用整個心靈去體驗那些在藝術家筆下跳動著的生活與內心的靈性。它們都是不可復制的,大概也難以傳授和模仿。所以,我在標題中化用了“詩圣”杜甫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化為“圖繪古今事,得失寸心知”。
作畫者如此,讀畫者更應如此。
閻嘉, 2007年春末夏初
“武衛萍人物畫展”開幕
“武衛萍人物畫展”開幕
“武衛萍人物畫展”開幕
5月12日上午,著名青年畫家武衛萍的個人畫展在凈硯齋畫廊開幕。武衛萍, 1958 年出生于古城西安;字“文琰”;畫齋“玉骨堂”;工筆人物畫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 成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東方繪畫藝術院高級畫師。從師著名畫家郭汝愚先生。出版《武衛平工筆畫》專集;諸多畫作在《四川東方藝術院》畫冊及《成都畫派》、《玉龍泉》繪畫雜志上發表。多次參加全國、全省及成都市的各類畫展。
展覽地點:成都市航空路6號豐德國際廣場D1座201#凈硯齋畫廊
展覽時間:2007年5月12日至26日
圖繪古今事,得失寸心知——讀武衛萍的工筆人物
當我們進入現代和后現代社會之后,藝術家的出道,以及藝術創作從畫家的私人空間走向大眾公共空間的途徑,早已與傳統社會有了巨大的不同。新的傳統和新的途徑,講求的是科班出身,從本科到碩士,乃至到博士,似乎學位越高,藝術的造詣與功力就越深厚。藝術家出道,似乎非得有社會機構(畫廊、展覽會等)、媒體(電視、廣告、報紙、書籍等)乃至名人的提攜和捧場不可。藝術的舊傳統講究的是師承與日積月累的功力,在博采眾長之中的心靈體悟與創造。新、舊傳統之間的揚抑沉浮,只有親歷在場的有心人的內心,才會品味出其中的滋味。
在這樣的視野中來玩味武衛萍的工筆人物畫,至少在我的內心深處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妙之處如何在新與舊、傳承與創新、本土與西洋、名利與執著等等的激烈碰撞之中得以發揚光大。武衛萍者,既非出身于藝術世家或名門望族,亦非從現代美術教育體制的科班中熏陶出來,更沒有名人大家的青睞捧場,乃至連如何與機構及媒體打交道的ABC都不懂。她的內心,似乎只有她的那個難以與外人道的世界。其中有著我們的文人傳統所講究的琴棋書畫,戲曲歌賦,風花雪月,韻味意趣,太極八卦,也有著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溫柔親情,苦中作樂的樂天知命,民間底層的淳樸敦厚,更有著面對中西交融與日益碎片化的生活節奏的超脫淡泊。她試圖在這樣一個紛紜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到一種獨特的意趣和靈韻。一方面是“拙”,“拙”到極致便是“雅”與“巧”;另一方面則是“巧”,“巧”到終極又復歸于“質”與“拙”。從她的京劇人物圖中,從她的亦古雅亦現代的仕女圖中,從她的民間風俗圖中,我們真的很難分清現代與古典、“拙”與“巧”、高雅與通俗。
或許,這個靠自學成才或者潛心于表達自己生命體悟的藝人,只是憑著藝術的天性去不斷地創造著,仿佛春蠶吐絲一般地孜孜以求。她或許沒有讀過顧愷之的畫論,或許不知道謝赫的“論畫六法”,沒有研習過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也無意追摩“吳代當風”或“曹衣出水”。可是,她的的確確有著自己的思考和哲學。她想通過人物身體扭動的韻律,來表達生命和自然的節奏律動,來傳達獨特的情趣和意味:妙齡少女的活潑青春,戲劇人物的百變人生,童男童女的爛漫天真,古典仕女的優雅恬靜,農家生活的質樸野趣。所有這一切,都折射出生活世界萬花筒一般的變化莫測,讓人生出對人生諸種滋味流連忘返的深深眷戀。
在仔細品味和把玩武衛萍多年憑著本心本性傾力表達的藝術旨趣時,我總會在不自覺間把大腦里裝著的那些玩意兒拉扯出來,比如康德對審美無關功利的倡導,黑格爾對藝術與心靈關系的推崇,克乃夫?貝爾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標榜,本雅明對“機械復制”的藝術的批判等等,當然也有咱們中國傳統中的“解衣般礴”、“傳神寫照”、“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等等。然而,這些似乎都與武衛萍的藝術世界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那個世界讓我想起英國著名文化理論家雷蒙德?威廉斯所說的“情感結構”。在威廉斯看來,所謂“文化”,是物質、知識和精神所構成的特定社會整體生活方式的表現,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特定的“情感結構”;作為文化生活主體的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必須在物質生產和物質條件的背景下,通過文本和日常生活實踐的不斷互動展現出來。如果說武衛萍的畫作就是她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結構”的文本的話,那么在這種文本的背后則是她的日常生活的實踐。讀她筆下的工筆人物,其實也就是去體驗她內心的“情感結構”和那個獨特的藝術世界。
畫如其人,正如文如其人一樣。所有的理論和闡釋,面對活生生的藝術世界都是蒼白的和沒有生命力的。我們真正需要的,就是拋開一切的陳規和教條,尤其要拋開世俗的功利,用整個心靈去體驗那些在藝術家筆下跳動著的生活與內心的靈性。它們都是不可復制的,大概也難以傳授和模仿。所以,我在標題中化用了“詩圣”杜甫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化為“圖繪古今事,得失寸心知”。
作畫者如此,讀畫者更應如此。
閻嘉, 2007年春末夏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