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寶埋地下十年躲過劫難
傳家寶埋地下十年躲過劫難
傳家寶埋地下十年躲過劫難
時間:2007-05-15 09:11:00 來源:新浪網
收藏
>傳家寶埋地下十年躲過劫難
康熙九龍盤。陳先生家傳的兩件清代瓷器價值不菲;文革期間為防抄家將其埋地下保存本報訊藝術品收藏,除了在市場上購買,傳家寶也是重要來源。重慶知名企業家陳先生上周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家的兩件家傳清代瓷器。這些瓷器為了躲避劫難,曾被埋在地下。
康熙款九龍盤現身
這兩件家傳清代瓷器,均價值不菲。一件是大清雍正年款的粉彩大碗。口徑28.5厘米、高13厘米,器物釉質潔白,一半是構圖飽滿的滿工《禽棲圖》,畫工精美;另一半為兩句七言古詩,各部位處理嚴謹得當。陳先生介紹說,這只粉彩大碗最大的特點是器型大、碗型好,由于清代景德鎮粉彩大量使用“玻璃白”,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面粉潤柔和,極富中國畫的筆韻。這只大碗由于年代久遠,已呈現出“蛤蜊光”。
另一件藏品是大清康熙款的九龍盤。盤的直徑為43.7厘米,高7.2厘米。盤正面的主圖為5條威猛矯健的龍紋———中間的龍為棗紅色,張牙舞爪,極其威嚴,周圍4條龍分別是棗、青、藍、橙幾個顏色,形象夸張,在云紋的映襯下,顯得非常生猛。盤外壁還有4條龍,底款為“大清康熙年制”。
據介紹,粉彩是景德鎮窯在五彩的基礎上及琺瑯彩的影響下創制成功的又一種彩瓷。它的獨特之處,是在彩繪時摻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出一種粉潤的感覺。粉彩初創于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成為清代瓷業生產的一個主要品種。
埋十年保住傳家寶
陳先生告訴記者,這幾件藏品都是傳家寶。陳先生的祖上在湖廣填四川時,從福建遷來重慶。陳先生的爺爺在民國時期曾是重慶有名的“袍哥”,父親解放前曾任重慶百貨業商會會長。
陳先生介紹說,解放后,祖傳的器物被打爛了很多。1966年,文革爆發,家里人心惶惶。“我們擔心隨時可能被抄家,因此將傳家寶轉移到了母親的娘家———木洞鄉下,并將這些瓷器埋到房子附近的自留地里。這些瓷器直到文革結束后,才重見天日。”
如今,陳先生已是重慶有名的企業家。“這幾年一些行家陸續來看過,其價值不言而喻。朋友們也一直鼓勵我成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有朝一日,這些瓷器必定是鎮館之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