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趙望云國畫藝術展
走近趙望云國畫藝術展
走近趙望云國畫藝術展
5月1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石家莊市博物館,喧囂都市里一座靜謐的藝術殿堂。已故國畫大師、“長安畫派”創始人趙望云個人畫展緩緩落下帷幕。給沒能在第一時間造訪的朋友們留下了些許遺憾,遺憾不僅僅是因為錯失了一場高品質的畫展,更重要的是,錯失了一次回眸歷史的絕好機會。
市博物館的二樓展廳莊嚴而神秘,大師的八十余幅畫作依時間順序排列,沿路走去仿佛踏入了一條緩緩流淌的藝術之河。綿延起伏的八百里秦川、錯落有致的梯田、紅艷艷熟透的高粱穗、行走在山間小道的趕車人、在樹下乘涼的姑娘、沿街叫賣的大嫂、玩耍嬉戲的小馬駒、田野里一隊隊的耕牛……大師的筆墨隨心而舞,情與畫同濃。《禹門渡口》是大師1959年作品,畫面樸實而生動、充滿生活情趣:漫山遍野的桃花掩映下,有幾間草房,兩個頭上扎著白毛巾的莊稼人靠在馬車邊歇息,車上是一袋袋的糧食。不遠處有幾匹馬,低頭吃著路邊的小草。與其說觀者被畫面感染,不如說是被畫家流淌在畫面里對生活、對勞動者的濃濃深情而感染。“讓人倍感親切的畫展”是很多觀者的第一感覺,一方面因為畫作本身傳遞出樸實親切的生活氣息,另一方面因為畫家本人是地地道道的燕趙兒女。
一百年前,一代巨匠國畫大師趙望云,出生在我市束鹿縣一戶農民家庭。少年的趙望云為生計做過學徒吃過苦;八十年前,青年時期的趙望云自“農村寫生” 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并和李苦禪等人在中山公園舉辦聯展;六十年前,正值壯年的趙望云完成了由人物為主的寫生畫到山水風景為主的新國畫的過渡,形成了有濃郁地方特色、鮮明時代精神和獨創風采的“長安畫派”;四十年前,晚年的趙望云仍堅持在輪椅上作畫,把平凡小景描繪成清新雋永的畫面,達到了將作品詩化與音樂化的最高境界。張大千曾這樣評價趙望云:他是個愉快的人,善拉二胡,會吹笛子,能唱京戲,稱得上是個音樂家。……我畫馬不及徐悲鴻和趙望云,悲鴻畫的馬是賽跑的馬,拉車的馬;望云畫的馬是耕田的馬。可以說,大師的每一幅畫作都真實地反映著現實,在物質資源缺乏的年代里,不畫不勞動的人、不畫不拉車的馬,為老百姓營造了充滿希望的精神家園。
一年前,中國美術館收藏了這位人民藝術家的351幅畫作,也使得在一年后的今天,其中的82幅畫作在燕趙大地引起了悠遠的回響。可以說,這一幅幅還原歷史、還原生活的畫面對我們認識自我、找尋未來有著深刻的啟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