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應當穩如山 專家談長期投資策略
藝術收藏應當穩如山 專家談長期投資策略
藝術收藏應當穩如山 專家談長期投資策略
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近年來的經濟文化融通越來越多,藝術界的交流更是速度加快,頻率加大,尤其近年掀起了藝術市場的狂瀾,許多來自臺灣藝術圈的人士,被祖國大陸的藝術氛圍吸引而來,悄然數年堅持下來,已經深度融入。林明哲所領導的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就是臺灣藝術產業挺進大陸隊伍中的代表。從20世紀80年代林明哲鐘情大陸繪畫藝術開始,他領導的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已成為中國自“85新潮”以來,架上繪畫發展的強大支持和贊助者之一。2005年9月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開幕,正式拉開了山藝術文教基金進駐中國大陸的序幕。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多年以來踐行的成功收藏策略,可以對后來者有所借鑒。
初期的藝術家網絡建構
1990年成立的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初名炎黃藝術基金。山藝術文教基金董事長林明哲,1949年畢業于臺灣科技學院系統的美術工藝系,但畢業后他并沒有直接從事藝術創作,而是進入了房地產業,組建臺灣山集團,后成為臺灣房地產巨頭。藝術專業出身的他,個人藝術品收藏的歷史可以從19歲時算起,早年買的一張清朝皇族后裔溥儒的畫作,開啟了他收藏書畫的興趣。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為兩岸的關系原因,臺灣可以見到的介紹大陸視覺藝術的書籍,只有一本陳寧德編寫的《大陸藝術》,書中系統地介紹了大陸的視覺藝術發展,從那本書里,林明哲知道了陳丹青、羅中立、何多苓,傳統水墨畫的吳昌碩、齊白石等一大批不同時代的大陸藝術家。
1986年林明哲借旅游的機會,與臺灣多位從事藝術品收藏的同僚來到祖國大陸,那一次,他用外匯券買到了宋文治、周思聰、謝稚柳、李苦禪等水墨大家的作品300余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大陸的藝術大潮也正如火如荼的時候,在林明哲的努力下成就了海峽兩岸交流展,也在那時,他與周思聰、艾軒、劉春華、李可染等藝術家相識,通過艾軒還結識了羅中立、何多苓等藝術家。從那時起,林明哲便開始花費大手筆用于藝術品收藏和推廣事業,在收羅和欣賞繪畫的同時,他也把他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大量介紹給了他臺灣的同好們,并成立了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細數下來,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對大陸藝術的鐘情也已有20年的時間了。
長期的藝術收藏策略
山藝術文教基金是由臺灣收藏家出資運作的一個公益性基金會,多年來基金會旗下籌辦了美術館,策劃了《山藝術》雜志,開辦出版社,作為推動文化藝術的舞臺,做好了推廣藝術的外圍準備。新中國建立后,臺灣失去了有關大陸藝術的所有資訊,黃胄、李可染、陸儼少是許多臺灣人從未聽過的名字,因為對中國內地水墨畫抱有濃厚的興趣,后來又有了對中國內地油畫的濃厚興趣,對中國內地油畫的未來道路由衷地抱有信心,山藝術文教基金籠絡了周圍一干喜愛收藏的朋友,大家希望為優秀的年輕藝術家成長、為大陸優秀藝術的壯大出一分心力,他們的舉動也曾引得臺灣藝術家頗為不滿,因為炎黃美術館中十有八九的展覽在推介大陸藝術。
林明哲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外部的大環境誘使中國藝術得以迅速成長,是未來中國藝術融入世界潮流的希望。也的確如他所料,這些年來,中國油畫走出了自己創作的思維,中國油畫中體現出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是土生土長的,也是真正屬于中國的資質,這些都令林明哲由衷地感到欣慰。作為商人的他投入沒有白費,在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中,山藝術文教基金堅持保住藏品不出手,在隨后的一輪藝術上漲情勢下,這些蔚為大觀的藝術品得到無限升值。2004年和2005年,林明哲先后在國內知名拍賣公司上海保利和北京翰海舉行“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藏品”專場拍賣會,2004年上海保利的專場拍賣以100%的成交率和超過1500萬元的成交額引起了轟動,拍品之一的吳冠中1994年創作的《墻上秋色》在當年以324.5萬元成交,成為吳冠中在拍賣市場走強的風向標;2005年北京翰海推出的“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藏品”專場拍賣共76件拍品也以3535萬元成交。林明哲透露,當年自己購買何多苓和艾軒合作的油畫《第三代人》時花了大約一萬美金,時至今日這張畫最新的交易價格已達到了數百萬元人民幣。
作為忠實的藝術飽有者,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與當年還年輕的藝術家們一起成熟,見證歷史。1992年林明哲出資創辦了四川美術學院“羅中立獎學金”。多年來,他們始終抱著遠期投資的氣度,以大量收藏的策略收藏了多位藝術家的絕大多數優秀作品,上世紀80年代,憑借投資房地產業帶來的巨大財富,采用大量收藏的方式,幾乎將“傷痕”、“鄉土”和“唯美”三大流派的所有代表性作品吸納旗下;90年代初期,又以非常低的價格從歐美市場收購了旅法藝術家趙無極以及法國的柯羅等一系列世界頂級的藝術作品,山藝術文教基金所掌握的俄羅斯油畫數量是在俄境外最可觀的。與此同時,林明哲積極為山藝術文教基金的藏家們做藏品規劃,并不遺余力地為選中的藝術家作宣傳、辦畫展。在有計劃的收藏規劃指導下,林明哲及山藝術文教基金的董事們手中收藏了數量可觀的中國內地當代藝術作品。這些年來山藝術文教基金主持先后在世界各地、東南亞和我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為吳冠中、程叢林、羅中立、何多苓、周思聰、聞立鵬、賀慕群等一大批藝術家舉辦不同規格的個人展覽和藝術家群展,并多次組織山藝術文教基金出資為藝術家舉辦世界各地的巡展。
穩健有效的鑒藏標準
藝術品收藏是考驗一個人選擇能力強弱的最佳方式,亂花漸欲迷人眼,每個時期的藝術家總是層出不窮地涌現出來,時間會讓經典的藝術家留在歷史中,林明哲及領導的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選擇藝術的標準可以用“經典”來詮釋。作品中要體現民族性,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油畫雖是外來的繪畫形式,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也要走出自己的方向,中國油畫就要有中國的痕跡;優秀的作品要反映時代性,他說,汽車屬于今天這個時代,畫汽車卻不一定體現了時代性,人的精神和觀念是意識深處最深層的對時代性的反映,人類生活的行為模式才是最富時代性的,人的思維中刻著時代的烙印,聰明的藝術家懂得把時代性機智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如同羅中立當年畫的父親是上世紀80年代的農民父親形象,但今天羅中立筆下的農村父親不會再是蹲在地上抽煙袋的形象,捕捉到了時代的訊息藝術家才能進步。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和作品的繪畫性同樣重要,個人的繪畫語言是藝術家自己的標志,反映藝術家的頭腦和智慧。架上繪畫永遠在乎繪畫性,繪畫性和觀念性都是一個藝術家需要具備的特質,缺一不可,藝術要扎根于生活,創造出來的才是打動人心的,即使請助手,最終完成的作品仍容納藝術家的思想。優秀的藝術都可以用這個標準來度量。
收藏藝術品是一件十足的個人行為,對于藝術,林明哲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他的審美眼光也從不為外界所囿。在林明哲看來,真正能帶來長久樂趣的門類只有繪畫,可以長久地愉悅自己,繪畫可以投資,也可以不求任何回報地收藏保存,可以為子孫后代留下彌足珍貴的財富。當代藝術包括行為、裝置、架上繪畫,林明哲選擇了最具回報性的架上繪畫,正是因為他帶著溫情和真誠在扶持繪畫,才與藝術家們結下了長久的友誼。正是對中國繪畫必將成就一番事業的堅定信仰,當許多人剛剛意識到欣賞藝術可以賺錢時,林明哲和山藝術文教基金已經可以操控市場價格。林明哲說,中國大陸藝術市場還處于投資階段,投資是帶有目的性,收藏則是家族的、長期性的,大陸藝術市場尚在成長探索。許多人短時間的收購轉而脫手這只能叫做投機,他說投機客永遠不可少,占有一定的比例仍是健康的市場,市場處于上升期時,投機客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在市場達到飽和開始下坡時,需要警惕投機客的破壞作用。
林明哲說,在臺灣地區,基金會屬于財團法人,是公益事業,享有免稅特權,捐贈屬于全社會,基金會不能倒閉,一旦面臨倒閉所有的資產會屬于政府,基金會也是一種有效的避稅工具。林明哲同時是李可染基金會的董事,基金會后面會有若干的董事成員共同決策基金會的動向,平日化整為零,遇到展覽可化零為整,這正是基金會推廣藝術的最大優勢。林明哲舉例說,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向國家捐獻了56億美金,保羅·蓋蒂的美術館也曾向國家捐獻過200億美金。在他心中,有一張更宏偉的藍圖——深耕大陸、推向世界,山藝術文教基金會龐大系統的收藏,在華人世界已經是表率,他們也在悄然參與藝術史的塑造,慢慢建構起華人世界的典藏系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