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幸存說漢罐
劫后幸存說漢罐
劫后幸存說漢罐
時間:2007-05-15 09:01: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劫后幸存說漢罐
 |
對于漢代的藝術品,我一直十分崇尚。如漢大將軍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以那么簡約洗練的線條,生動地傳導了一種威武浩然之氣。還有粗獷簡樸的說書俑、瑰美古雅的畫像石等,都體現了那種豪放渾樸、大氣雄健的漢家風范。而漢代的制陶工藝也十分發達,特別是漢陶罐更是技藝高超、品種豐富,其器形豐滿、紋飾質樸、色彩明快,特別是壺身中施以綠釉色,與整體上的紅色陶泥形成鮮明的對照,可見色釉陶器的藝術特征。
筆者家藏一只東漢兩耳罐,器形完好無損,品相端莊良好。其罐高45cm、寬34cm、口徑14cm。造型圓渾飽滿,氣韻高逸郁勃,極具漢風神采。其肩頸部以流暢的波紋、回紋裝飾,富有審美效果。上半部施以綠釉面,雖歷經二千多年,但依然堅硬細膩,并折射出瑩瑩的綠意,和下半部的紫醬紅相映成趣。其罐上兩耳是用兩個變形的羊首代之,羊角彎曲堅勁,羊眼圓睜突出,帶有圖騰意味,體現了獨特的工藝性。整個罐身從上至中部,還塑有三道雙圈飾線,更使器形顯得通體和諧而豐麗,線條流暢而婉約。我有一位好友系當代陶藝家,他見了這幾根線條后,十分驚嘆其高超的拉坯技藝。他反復揣摩后,頗為感慨地講:“別看這兩根線條就那么簡單,但拉得如此挺括勻稱、勁挺剛健,真是出神入化,現代人已達不到這種工藝水平。”
此罐在“文革”中曾險遭厄運,那時凡是古舊之物都被列為封建復辟之物而加以砸毀焚燒。此只漢陶罐以前一直放在客堂的長條案擱幾上,據民間傳說古漢陶罐可以辟邪去災。因此,逢年過節,父親總要在漢陶罐中插幾枝花,還自作詩曰:“漢家陶罐作花瓶,祈福康壽保太平。”“文革”初始,山雨欲來,父親擔心漢陶罐處境不妙,膽小的母親說:“還是把它砸碎扔掉吧,省得招來麻煩。現在連性命都難保,哪顧得上這些老舊之物。”父親卻不同意:“這是祖傳之物,砸碎了多可惜,我們想想辦法吧。”
第二天,我就發現放在擱幾上的漢陶罐不見了。后來才在院子的墻角里發現它和舊雜物放在一起,上面還抹上了泥巴,漢陶罐內還腌著發黃的咸菜。果然在后來的抄家中,當一個“紅衛兵”指著這只骯臟不堪的漢代罐問:“這是什么東西?”父親鎮靜地答道:“是咸菜罐。”那個紅衛兵還挺認真地蹲下身,用手拍拍罐身,并將鼻子湊到罐口上聞聞,忙捂著離開,這只漢陶罐總算躲過了一劫。但從此落寞地縮在陰暗角落,等待著春天的來臨。
當這只漢陶罐和我們的民族一起走過那場劫難后,父親已歸道山。而我們家也因市政動遷而搬入了新居。而今這只漢陶罐就放在我的書房內,和我朝夕相處。每到逢年過節,我還會在罐中插上幾枝鮮花,在那馥郁的清香中,我耳邊似乎又響起父親當年的話語,心中充滿了感恩。在那個艱難的日子里,父親冒著危險保護了這只漢陶罐,讓我們如今能這樣零距離地欣賞到漢家神韻,領略到那悠長的文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