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淡彩總相宜
濃墨淡彩總相宜
濃墨淡彩總相宜
時間:2007-05-14 09:23:00 來源:
名家
>濃墨淡彩總相宜
 |
張樹云 1921年3月生于浙江瑞安,筆名樹霖、爾文、湘水。曾就讀于國立東南聯合大學、國立英士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擅長版畫。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相繼在山東大學、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南京藝術學院任教。1973年創建南京藝術學院版畫專業,是江蘇水印版畫學派創始人之一。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各類大展,獲銀獎、優秀作品獎,并由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1991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授予中國新興版畫榮譽證書及魯迅紀念獎章。
前不久,江蘇水印版畫奠基人之一、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張樹云86華誕暨師生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行。這是張樹云從藝近60年首次舉辦版畫展,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江蘇水印版畫發展的時代軌跡。
在中國現代版畫中,江蘇水印版畫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60年代初,江蘇版畫家們秉承十竹齋優秀水印木刻技術傳統,吸收新金陵畫派的藝術思想,創作出一大批以江南風景為主,色調清新,淡雅華潤,優美動人的水印版畫作品,形成獨具一格的現代水印版畫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1963年江蘇水印版畫在京展出獲得較大反響,由此奠定其在國內版畫界的地位。
張樹云的版畫創作活動起步于溫州中學時期,其作品大致可分為黑白木刻、套色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三部分:按時間順序依次展開,技術方式由簡至精,從黑白木刻向套色木刻過渡發展,日臻完美;同時他的木刻作品題材涉獵寬廣,人物、風景、靜物、花卉等皆有佳作。從藝術成就來看,則套色木刻為先.其中尤以60年代后創作的現代水印版畫最為突出。
張樹云的水印版面藝術成就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現代水印版畫技術的探索;二是水印版畫藝術語言的確立;三是水印版畫藝術的教育與推廣。
現代水印版畫與傳統水印版畫技術上的最大差異,莫過于線條與色塊的運用。線條是傳統版畫主要的造型要素,這不僅與傳統繪畫以線為主的表現語言有關,也與雕版印刷技術本身有著密切的關聯。雕版印刷的印版多為硬木,此類板材木質細膩,纖維密實,可用單刀刻制精細線條,但蓄水性較弱,不適于印制面積較大的色塊。顯然這樣的傳統木刻技術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水印版畫藝術表現的要求,因此在它興起之初,版畫家們進行了大量試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拓展了水印版畫的表現空間。張樹云先生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將傳統水印版畫中的積墨重疊法與濃淡法提純到藝術表現的高度。他說:“在十竹齋箋譜中,這種現象(濃淡法)只在花瓣或小葉中不經意一小點,我們就是從一小點中加以放大……”由此,這兩種技術方法幾乎成為張樹云主要的水印版畫技術標志,從《漁港》中的浪花、《龍脊寨子》中的梯田,到《花瓶與果子》中的瓷瓶均有出色的技術表現。
張樹云不僅擅長于小幅畫面的精鏤細刻,更善于大幅畫面的水印版畫制作。大幅水印版畫制作對技術的要求很高,在印制過程中,面對噴濕的宣紙,捏拿不當極易失敗。而在他的水印版畫中,鴻篇巨制俯拾即是,如《陳毅將軍在江南》竟有97cm×90cm之巨。此外,他還特別擅長 餖版套印技術。餖版是傳統水印版畫的技術精華,張樹云不但繼承其優秀傳統,更在此基礎上將之發揚光大。他根據畫面需要,將不同肌理的板材巧妙裁切,再用餖版技術進行套印,從而極大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提升了水印版畫的藝術表現力。如1989年創作的《魯迅像》,為了表現長衫的麻布質感,特選了質地較粗糙的木板,施淡墨干印,將麻布顆粒松軟的質地逼真地表現出來。
色彩、刀痕、韻律是張樹云水印版畫的鮮明藝術語言。他的水印版畫色彩運用極為豐富,擅長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來烘托畫面主題和意境,同時又在細節處理上注重色彩的微妙變化,使畫面既宏大又精致。《出鋼》是他多次下鋼鐵廠后創作的作品,為了表現生產車間翻騰的熱氣、堅硬的金屬和緊張的勞動場面,他用有力的碎刀、抑揚頓挫的刀法刻畫出鋼水出爐瞬間的動人場景;色彩上僅用大面積的紅黑二色疊印,既真實表現了生產車間的環境色彩,更突出白亮的鋼水;畫面簡潔,充滿視覺張力。而在《迎霞初放》中,色彩運用則微妙細膩。作品中的荷花和葉大量采用濃淡印法,花瓣上的色彩由深到淺由冷到暖交替過渡,水色溫潤清新自然,將霞光映照下的初荷羞怯與嬌嫩表現得很逼真。1983年4月近代中國版畫展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隆重開幕,張樹云的水印木刻《漁港》作為該次展覽會的海報廣為刊行,影響深遠。在這件作品中,他將色彩、刀痕、韻律三者完美結合,展現出一幅高度詩化的生活畫卷。構圖宏大,布局頂天立地、滿而不塞;近景采用低視點,凸現波蕩起伏的海水、碩大的漁船和矗立的桅桿。漁船雖然不多,安排卻錯落有致,極富動感。色彩處理上以大面積的墨塊和線條為主,配以高純度的紅、黃兩色,對比醒目,艷而不俗。同時在刀法組織運用上極具匠心,為了突出表現畫面的厚重與力度,他以闊口原刀為主,選用了澀刀法,動中有靜,進而不前,勢中見力;刻法組織上,根據不同的表現對象,采取切、推、削、挑、剔等刀法,整個畫面刀味十足,充滿張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干、濕印法的交叉運用,使整個畫面剛柔疊進、交相輝映,從而將水印木刻的技術語言和藝術表現完美結合起來。
如今已屆耄耋之年的張樹云先生,仍孜孜不倦地進行水印版畫藝術創作。春節前筆者上門看望先生,但見案頭有新作《富士山印象》,色彩清雅,意境悠遠。先生無不揶揄地說:“我是拿著放大鏡印出來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