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最早的二體錢
華夏最早的二體錢
華夏最早的二體錢
以兩族文字鑄于同一方孔圓錢上的古幣稱二體錢。諸如滿漢文清錢(10個皇帝年號錢全有)、元至正通寶背八思巴文、唐開元通寶背粟特文等皆為二體錢。
我國最早的二體錢可以追溯到上限三國時期,距今約1700余年,它是龜(音丘)茲五銖,上古西域古龜茲國鑄。龜茲國位于今新疆以庫車為中心的綠洲地帶。龜茲文源于印度梵文,隨佛法東漸而來。
龜茲五銖也稱漢龜五銖,錢體圓徑不一,小而輕,細緣、薄肉、廣穿,紅銅,鑄制略粗。多數(shù)錢面為漢篆“五銖”,錢背為龜茲文。
由于此二體錢版別較多,可以經(jīng)、重和文字分為A、B兩類。
A類大致四式。一式:直徑2厘米,重2克;二式:徑1.8厘米,重1.2克;三式:徑1.5厘米,重1.2克;四式:徑1.3厘米,重0.9克。
B類二式。一式:漢、龜四字均鑄于錢面,素背;二式:面右“五”左“銖”。方穿有無廓、有廓之分。背龜茲文,其“O”字或在穿的上部排位,或在穿的下部排位,多有不同之處,此式屬普品。
五銖錢始于西漢止于隋,多個朝代沿用,行使期700余年,為華夏長壽幣。而秦統(tǒng)一六國后,遂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同天下幣”。其衡制規(guī)定實行銖兩制,止于初唐。所謂銖兩制即一兩為二 ,二 為二十四銖,一銖為十 (約0.6克)。(音壘)為漢文量詞,而“O”為龜茲文量詞,而其另一龜茲文是數(shù)詞“50”,漢文五銖為50 ,龜茲文兩字合起來也是50 ,兩者數(shù)與量完全等同。
其實在行使銖兩制初期,諸如秦半兩面文為“半兩”二字,其重量實則12銖。又如漢五銖面文為“五銖”二字,也是重如其文等等。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其秦衡制到了后來已經(jīng)失去了貨幣換算意義,更多的則是沿用五銖幣名而已。
由于漢龜兩種銘文五銖錢,誕生并行使于銖兩制和五銖傳承期間,因此,它自然也就肩負著漢貨幣文化與龜茲本土幣文化相互交流的使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