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簡史
雕版簡史
雕版簡史
時間:2007-05-14 17:09:00 來源:
名家
>雕版簡史
黃小建
中國雕刻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現圖畫和符號,它就是漢字的前身。最早成熟漢字是商代刻于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稱甲骨文。商至西周的青銅器,多數鑄有銘文。西周青銅器銘文字數較多,師鼎有銘文190字。而毛公鼎銘文達491字。秦始皇時,對文字進行了規范,字體稱小篆。秦代的刻石和瓦檔上,都能看到這種字體。 漢代初期出現隸書,是漢字字體的重大變革,東漢的《熹平石經》,是最具代表性的隸書。東漢后期出現楷書,使漢字字體走向定型,以后的一千多年,楷書成為漢字的典型字體,也是早期雕版印刷的通用字體。 南北朝時,出現了反體石刻和凸體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一百多字。這些技術,與印版的雕刻更為接近。
拓印技術約起源于南北朝時代,隋代宮庭的藏書中,就將拓印品分為一類,而且有專門從事拓印的人員。唐代拓印更為普遍,宋代已發展到從一切有凹、凸文字,圖案的器物上拓印。
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時間大約在隋末唐初,即公元7世紀初期。有人認為,最早使用印刷術者,為民間或佛教寺院。有文獻記載,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則》,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使用印刷術的文獻。還有文獻記載,公元645年,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后,曾用紙大量印刷普賢像。
到目前為止,唐代印刷品已有多處發現。使我們能目睹當時印刷的技藝水準和風貌。1900年,于敦煌藏經洞內發現一件卷軸裝的印刷品《金剛經》。唐代中后期,民間及寺院的印刷更為普及,流傳至今的印刷品有歷書、佛經、韻書等。在長安、洛陽、四川、淮南等地,都出現一批印刷作坊。當時所印的書已作為商品出售。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印刷高潮,寺院印刷和民間印刷都很活躍。四川成都一帶,是當時印刷業最興盛的地區,此外,淮南、長安、洛陽、敦煌都有印刷業分布。
宋代是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時期。主要特點是:一、政府對印刷重視,從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部門,都從事過印刷活動。二、由于政府對印刷業的開放政策,民間印刷十分活躍,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幾個印刷業較集中的地區。三、印刷數量和種類大增,經、史、子、集以及農業、技藝、醫學等書都曾大量印刷。四、佛經印刷活躍,多次刻印佛經總集。五、首次印刷發行紙幣,開創了有價證券印刷及商標包裝印刷的新紀元,六、紙、墨的制造技藝及雕版技藝更為精良,書籍的印刷質量達到歷史高峰;版式趨向規范化。開創了冊頁蝴蝶裝的新型書籍裝幀形式。首次使用金屬版印刷。
在中國印刷史上,元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印刷的優良傳統,而且有新的發展。在技術方面,出現書籍的雙色套印和包背裝,由幾個學校聯合分工刻印大部頭書,是印刷史上的新形式,它可以集中力量快速出書。由于國家的統一,使印刷術在更多地區得到推廣應用。特別是通過與西方的交往,將中國的印刷術,逐漸由中東、北歐傳到西方。
明代是我國古代印刷的全盛時期,其主要特色是:一、雕版印刷技術更為精湛,涌現出一大批圖版雕刻高手;二、除雕版外、木活字、銅活字廣泛應用;三、專用印刷字體成熟并廣泛應用;四、出現了彩色套印技術;五、印刷規模大、品種多、地域分布廣。
我國古代的印刷技術,到明代已發展到高峰,到了清代,這種傳統技術,沒有新的突破,只是在應用領域更為廣泛,技藝更為熟練。清代后期,西方的銅合金活字印刷及近代技術開始傳入我國,從而逐漸代替了原有的傳統技術工藝,使我國的印刷技術,進入一個新時期。
清代的印刷(不包括近代印刷)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印刷規模大,品種多,分布面廣。2.我國古代開創的各種技術,包括雕版、木活字、泥活字、金屬活字、套版彩色印刷等,都有應用,而且規模很大。3.出現新的印刷種類,如布告、證件、契約、請柬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