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雕版簡史
杭州雕版簡史
杭州雕版簡史
時間:2007-05-14 17:11:00 來源:
名家
>杭州雕版簡史
黃小建
五代的宗教印刷仍然很興盛,印佛經最多的是吳越國王錢弘淑。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杭州雕工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比歐洲人用鉛活字印書足足早了四百年。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雷峰塔倒塌,于磚孔中發現千卷左右的《寶篋印經》。卷首扉畫前印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弘淑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己亥八月日記。”
南宋時期,由于都城南遷,杭州刻書業達到了頂峰,成為浙江乃至全國刻書和出版業的中心。以杭州為代表的浙本用筆方整,剛勁挺秀,刀法嫻熟,轉折筆畫輕細有角,不留刀痕,反映原來字體最為忠實,成為后世刻書的楷模,影響了我國千年古籍刻本的風格。
根據文獻記載,今中山中路太廟巷起至眾安橋一帶尚可考知鋪名的書肆有二十余家。其時有國子監刻書,地點在紀家橋(今浙江大學湖濱校區附近),其刻印精美,為全國之冠,曾刻有《周易傳》、《十三經》、《史記》等十七史,計1662卷。當時,集中了一大批民間書坊,有的書坊是從東京(開封)遷來。杭州所印之書,除經史子集類書外,還有醫書、技術書、話本、佛經及民間通俗讀物。由于其刻印精良,很多官方的書,也都拿到杭州刻印。宋代不少藏書家都認為:“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南宋時杭州書坊影響最大的是陳起所開設的書鋪,由于陳起所刻的書影響太大,明清以來對他刻的書通稱“書棚本”,家居睦親坊(今弼教坊),有記載者近一百種,他的書籍鋪有多種署名,如“臨安府棚北大街陳解元書籍鋪”、“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等等。此外,臨安府中瓦南街東榮六郎家書籍鋪,是從開封遷來。其所刊書字體秀麗工整、刻工精良、墨色厚重,為宋版書中精品。
杭州書坊林立,有“經鋪”、“經坊”、“經籍鋪”、“書籍鋪”、“文字鋪”等,有鋪名可考的印刷作坊,在南宋時有10余家。到了明清時期,杭州的印刷作坊可考的有文寶齋、彗空經房、瑪瑙經房、景文齋、善書局等幾家。
北宋國子監所刻印的書籍,多數都拿到杭州去刻印,而非在汴京。《石林燕語》卷8謂:“京師(汴京)比歲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雖然汴京比歲印板不減杭州,然印板質量卻以杭州為上,何況汴京紙質又遠遜杭州。南宋建都臨安(杭州),書籍鋪如此之多,雕版刻印之盛,更可想見。唐時杭州的雕版印刷業已有基礎。杭州之所以成為一個最大的雕版印刷業中心,是有基礎的。
杭州及附近一帶是古代印刷業最發達的地區,而且以刻印精良而聞名全國,進入元代后,這里的印刷業仍居全國之首,由于政府的重要書籍拿到杭州刻印,更促使了這里印刷業的發展。民間印刷作坊最著名的有:南經坊沈二郎、睦親坊沈八郎、勤德堂、沈氏尚德堂等。他們所印書籍出現了新的品種,即戲曲,故事等書,這是宋代版本中所少有的。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史學巨著。北宋司馬光撰。《通鑒》由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史家絕筆。《通鑒》成書后,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佑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佑七年刊印行世,是《通鑒》最好的版本。
由于政府的倡導,元代的佛經印刷也很活躍。南宋開始雕印的《普寧藏》和《磧砂藏》,到元代仍繼續進行。《普寧藏》刻印于杭州路余杭縣白云山的大普寧寺,南宋末期開始籌備,設立刊經局。
宋、元以來,杭州的印刷以質量精良稱頌,明代時,杭州有書坊二十多家。杭州書坊中,最著名的有勤德書堂、容與堂、胡文煥文會堂等。容與堂刻印的《水滸傳》、《幽閏記》、《紅拂記》、《琵琶記》、《王合記》等戲曲本,刻印精良,字體雋美,是明代杭州刻本的代表。胡文煥是杭州有名的藏書家,也從事編書和印書。他刻印的書以套書而稱著,如《格致叢書》一套就有二百多種,《百家名書》103種,這在出版印刷史上很有特色。
且杭州素有藏書傳統,至宋而大盛,直接影響元明清諸代。乾隆年間修建的文瀾閣因收藏《四庫全書》聞名天下,而如今成為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