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會諸侯”之謎有望揭開
“大禹會諸侯”之謎有望揭開
“大禹會諸侯”之謎有望揭開
時間:2007-05-12 08:51:00 來源:人民網北京
收藏
>“大禹會諸侯”之謎有望揭開
圖為發掘現場
據《中安在線-安徽商報》的報道,備受矚目的蚌埠禹墟遺址考古發掘自5月1日開始,至前日已有8天時間。在經過前期的下探方、測量工作后,遺址的發掘已經進入了對夯土層以及文化層發掘的核心階段。前日,從禹墟考古發掘現場傳來消息,通過對夯土層上方的晚期4個墓葬的清理,神秘的夯土層已經初現真容。與此同時,又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從夯土層發掘現場以南的文化層現場傳來,石鏃和龍山文化特有的鬼臉鼎足在塵封于地下4000多年后于前日首次與世人見面。
夯土層上曾有4座清代墓葬
前日,蚌埠禹墟發掘已經進入第8天。據負責此次發掘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王吉懷介紹,整整的一個星期時間將分處兩地的夯土層與文化層發掘工作現場已經疏理停當,發掘工作已經進入了核心的夯土層分析和文化層的文物出土階段。記者前日在現場看到,在夯土層發掘現場,也就是傳說中的大禹會諸侯的地方,考古隊在此做了6個探方,大小約150平方米的工作面。就在離夯土層發掘面以南20米之遙的地方,考古隊開出4個探方,進行文化層的發掘工作。
據了解,在逐步下挖以期接近夯土層的時候,突然在清理晚期堆積土時,發現這150平米的發掘現場竟然包含了4座晚期古墓。從古墓中出土的多枚錢幣及瓷器、油燈等隨葬物品分析,初步斷定這4座古墓分屬于乾隆及光緒年間。據現場的考古人員介紹,這其中還有一座是夫妻合葬的古墓。
因為這些古墓并不具備較高的考古價值,同時與此次發掘并無太多關系,所以在堆積土繼續下挖的過程中,就將其全部清理掉了。而據王吉懷研究員介紹,從目前的情況判斷,這些古墓已經將夯土層打破。因為恰巧在古墓清理的同時,眾人期待而又古老神秘的夯土層也首次與世人見面。
夯土層的出現已經令考古隊員們興奮不已,夯土層中瑣碎的陶片更是讓人們在驚訝的同時不禁要問,這些陶片是否就與當年的大禹有關呢?王吉懷研究員則平靜地告訴記者,因為目前在夯土層中找到的陶片過于細碎,時代特征并不明晰,在沒有經過系統論證之前,還不敢妄下結論。
文化層前獲得重大發現
在前日的發掘中,除了夯土層現出真身外,20米之外的文化層亦傳來好消息。通過考古隊員們細致入微的發掘,文化層于當日先后出土了3個鬼臉鼎足和多個石鏃。據專家介紹,鬼臉鼎足是典型的山東龍山文化的器物。記者在現場看到,約有嬰兒拳頭大小的鼎足上,兩只眼睛和鼻、嘴的形狀十分明顯。而出土的多個石鏃形制和石質都不盡相同,更令人稱奇的是,雖然已過去了4000多年,可出土的石鏃中,幾乎個個都打磨得非常精細,有的至今仍然鋒利無比。據了解,這些石鏃都是當年先人們用以狩獵的箭鏃,用細長堅硬的石材打磨而成。
據悉,在前日對文化層的發掘中,4個探方中的3個出土了相對豐富的陶片和木炭等器物,據王吉懷研究員介紹,此處很可能是先人在當時的生活區。而出土的器物具有典型的龍山文化特點,這也為此處文化層的斷代、蚌埠禹墟地區的龍山文化特征分析提供了較豐富的實物依據。據此便可以更進一步分析淮河流域的龍山文化與山東、河南等地的龍山文化的異同。
社科院專家將會聚禹墟
在采訪中,王吉懷研究員告訴記者,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將是通過對夯土層已顯露的剖面進行清理,勾勒出夯土層局部分布情況。
那么如今的夯土層是否就是當年大禹會諸侯所用,文化層是否就是大禹當年生活過的地方?王吉懷研究員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一切仍舊是個謎,但可以相信,在未來的進一步發掘中將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價值的器物出現,謎團也會因此而逐漸清晰。
另外,為了進一步確定夯土層的年代和功用,本月20日左右,將有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10多位專家云集蚌埠禹墟,為夯土層“會診”。屆時,目前已發掘的夯土層將最終揭開神秘面紗。
 |
圖為發掘現場
圖為發掘現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