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嶺南畫派
略談嶺南畫派
略談嶺南畫派
時間:2007-05-12 09:27:00 來源:
名家
>略談嶺南畫派
 |
廣東國畫家有顯著成一派的,當以居廉為始,五六十歲以上的廣東國畫家,都知道當時有一個居派。廣東不少名家,為什么說以居廉為始呢?因為一個畫派之長成,必要有一群畫家直接或間接從師一個名家,而又各有所成就。或在同一主張,在共同傾向下,在相當一個時期內,為觀眾和專家所認識,然后可稱之為派(這里不是說西洋畫派)。黎二樵、蘇六朋、蘇仁山,是廣東名家,但未有一群人學習他們的畫風,所以未能成派。因此,我認為成一派的固好,未能成派的未必不好,反之,成派的也未必一定好。而且一個畫派不可能永遠存在的,某一派的畫家逐漸逝世了,或在一個時期,畫風變了,一代又一代,必演變另一種畫風,而原來的畫派的作品,則必成為歷史的陳跡。
嶺南派的稱號,可能有些人還未了解它的來歷,所以有介紹之必要。近十年來廣東有一群國畫家,每次出品於全國美展的作品,或在京滬舉行個展,在技法方面,都是于華中華北的畫不同,北方畫家稱它為嶺南派。而且認為它是從高劍父高奇峰的畫法而來的。因此嶺南派的稱號,我們就接受下來了。正如印象派、野獸派,不是畫家們自己命名的,而是別人給他們的稱號的。
今日嶺南派不能離開高劍父而不談,高劍父老師從事藝術革命運動的歷史,說來話長,因為篇幅關系,只好略述其輪廓吧了。他在廣州大倡藝術革命運動,應從一九二一年算起較為適合。那一年他主持廣東全省美展,當時廣州的國畫家,幾乎都是保守的。又因展覽事糾紛在先,再因他倡言革新,鴻溝更深,新舊之爭,就從此明顯地開始了。劍父老師對於國畫革新的主張是:在傳統基礎上吸收外國之所長,反對墨守成法,主張寫生,寫現代事物,藝術應到民間去。晚年又倡新宋院畫,新文人畫。中間有一段事情,是值得追述的,一九二六年,我奉命執筆寫了一篇“新國畫與舊國畫”,內容自然引述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大家。潘達微等先生看了,為文駁論,說他們是抄襲日本畫的,雙方打了半年筆墨官司。為什么要追述這一段歷史呢?因為這是嶺南派初期論爭的事實。又因當年高劍父所命名的畫派,初言折衷派,中間又說新派畫,最后又說新國畫,或說春睡畫院派,并沒有說嶺南派。可見他經過這一場論戰之后,又因歷史的局限性,意志不夠堅決,旗幟亦不夠鮮明。
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人中,以劍父老師提倡藝術革新為最力。培養人才最多,因為奇峰早死,樹人只抱“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思想。當年被人詆毀的也以劍父老師為最多。在政治腐敗、文化落后的舊社會里,只知謾罵,缺少批評研究氣氛。劍父老師曾對我說“四海皆秋氣,一室難為春。”言下悲憤填膺。但是,可以肯定說,他的成就,是在爭論中長成的。一九四九年秋,他離開廣州居澳門,繼又想返回祖國的懷抱,因病未果。一九五一年夏,遺恨以終。幾十年間,從之者甚眾,而先后去世者亦不少,我寫到這里,不無“山陽殘笛不堪聞”之感!
六七年來,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決意發揚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的繪畫傳統,組織了多次關於他三人的作品座談會,并將他們的一部分遺作展覽,又舉行嶺南派畫展。這次在港展出的作品,作者多是出自高劍父高奇峰之門,也有再傳子弟,也有“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其人耳”之徒,隊伍日益壯大。展出的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強調地方色彩,在中國繪畫的優良傳統基礎上批判吸收各國的優良傳統。總的來說,比十年前提高了多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