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的“書”系列作品回顧展
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的“書”系列作品回顧展
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的“書”系列作品回顧展
書,在中國以及其他亞洲文化中具有近乎神圣的地位。從《論語》到《毛語錄》,書成為中國歷史、記憶以及權威的象徵。「書」的象徵意涵,一直是徐冰藝術創作的中心議題。本展覽透過徐冰歷年來以書為主題的作品,探討語言、藝術、權力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
生於知識份子之家, 徐冰從小在北京大學校園里長大, 母親在北大圖書館學系工作,徐冰從小就生活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系資料庫這樣的環境中。在1974到1977年間,徐冰下放到北京遠郊山區花盆公社務農,并且靠自學開始了版畫的創作。文革之後徐冰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接受學院式的美術教育。在畢業之後他持續進行教學與創作,并在1988年於北京首度展出他最受矚目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品《天書》,一件由精裝古典書籍和卷軸所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然而書中每一個字都出自於徐冰的創造,完全不具有任何意義。精心印製裝訂的古典書籍所象徵的知識與權威,與其內容的全然不可解讀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在1990年移居美國之後,徐冰的創作生命與「書」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驚異於美國圖書館的開放之馀,徐冰也不免對於無法閱讀英文書籍感到苦惱與挫折。徐冰90年代初期的作品,如《后約全書》及《文盲文》傳達了這種對於語言屏障的挫敗感。然而在他近年來的作品之中,徐冰重新建構了文字語言的溝通性,并且傳達他打破中西文化藩籬的企圖心。以《新英文書法》為例,徐冰將英文字詞以中文方塊字的造字原則重新排列組合而創造出獨特的「英文方塊字」字體,讓西方觀眾不但能夠閱讀這貌似中國書法的作品,更能夠親身體驗書法創作的樂趣。他的《地書》則是運用藝術家幾年來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標識語言”寫成的。 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當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讀懂這本書。
二十年前的《天書》是一本包括藝術家自己在內,誰都讀不懂的書。《地書》卻是一本說什么語言的人都能讀懂的書。徐冰說, “這兩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書, 又有共同之處, 不管你講什么語言,也不管你是否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天書》表達了我對現存文字的遺憾. 而這本《地書》,則表達了我一直在尋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這個理想有點太大了,但意義在于試著去做。”
從《天書》到《地書》,從否定語言文字的價值到尋求無國界溝通,徐冰的藝術始終圍繞著語言與書籍的文化意涵而運行。
本展覽為全美版畫協會年會之相關活動之一。徐冰在三月二十三日獲頒終生成就獎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這個獎項每年頒給一位長期以來對版畫界有重要影響和貢獻的藝術家. 徐冰獲獎的理由是: “對文字, 語言和書籍溶智的使用,對版畫與當代藝術這兩個領域間的對話和溝通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日期:March 3 - April 29, 2007
地點:White Gallery, Spencer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Kansas
Spencer美術館新聞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