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爾·馬蒂那·塔尤中國首次個展
帕斯卡爾·馬蒂那·塔尤中國首次個展
帕斯卡爾·馬蒂那·塔尤中國首次個展
北京常青畫廊有幸在這里向您推出帕斯卡爾·馬蒂那·塔尤的 首次個人展覽《吉戈匝哥 吉布匝克》。
通過北京常青畫廊的兩次群展:《慢慢》和《一種色彩》這位來自喀麥隆的藝術家曾向人們展示過他的作品。這一次,藝術家以中國文化和傳統為背景,結合畫廊空間創作了數目眾多的作品。
塔尤1967年生于喀麥隆,90年代他放棄了在雅溫德大學的法律系的學業,從此邁出他在本國,也是在歐洲的藝術生涯的第一步。最初他在德國發展,隨后又去了比利時。從非洲到歐洲的過渡是他的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折點,這個過程確定了他的藝術風格:他的藝術是在揉和各種文化的過程中發現樂趣,他在一個廣袤無邊的空間里進行創作,這個空間沒有歸屬和局限,不是一塊大陸或是哪個民族專屬的領地,它是整個人類的空間。 帕斯卡爾·馬蒂那·塔尤想要讓人們意識到:什么是接近他來歷的東西,哪些卻又離他們很遠。但對不熟悉的事物他并不拒絕,盡管有時這些東西使人難以理解,但他還是要接納吸收它們,并在不同中創造出新意。
當然塔尤和中國的接觸是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的基礎,有了這種交流才有了北京常青畫廊的這個展覽。在這里觀看展覽的人不免都會與意大利藝術評論家 Massimiliano Gioni在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對塔尤的評論產生共鳴:“這是色彩、物品、造型和涂鴉的歡聚。”
在這些迷人的裝置、雕塑、錄像和圖畫表面之下,蘊含著更深層的內涵。比如說那個格外惹眼的名為“撒尿的帕斯卡爾”的作品:這是一個蠟制的四色(綠、黃、紅、深棕)雕塑,其實由這個作品可以想到另一個著名的主題:比利時的撒尿小男孩(它如今是布魯塞爾的象征),作品由中國藝術家制作,其中綠、黃、紅三色代表喀麥隆的國旗色,第四種顏色則是代表巧克力色的膚色。更要提到的是雕像為藝術家本人的形象翻制而成,在材料上選擇的是最終會消失的蠟,這件作品引申了對一個問題的思考:藝術家在藝術界中扮演何種角色;同時,廣義上也是對人類必有一死的這一狀況的思考。
喀麥隆國旗的三色還出現在另一件作品中,這件霓虹作品包括了三個疊加宗教符號:大衛星、伊斯蘭月亮和基督教十字架。
巨型蛋這件作品在主要的位置上盡可能地占據了一個很大的空間,這個多產的母性器官,給那幾千個小雞蛋以生命,那些小雞蛋圍在它的周圍,溫暖的顏色仿佛是彌漫的火焰。
最為有趣和有諷刺意義的是拔河,這是兩個陶土雕塑,邏輯上是這樣的:一個性感迷人的東方女性和一個健壯的肌肉感的非洲男性,兩個人拉著同一根絲線,男人用盡力氣拉線,想要征服和贏得女人;女人呢,卻只用她的性感和美麗和男人較量,作品展現的主題是:在強健或柔弱這兩個概念下,勝負關系并不是完全絕對取決于力量的大小。
性的特性在另外一個作品-“指甲”中也有體現,作品由五片閃光的紅色女性指甲組成。Fornica 是一套彩色的變形后的圖案制成的創意板,原圖案是一組色情圖片,同樣塔尤再一次的以一種精致的多彩的游戲手法完成了創作,他運用符號和圖像深度地對每個主題賦予新意。
帕斯卡爾·馬蒂那·塔尤的作品廣泛地參加世界各地的展覽,諸如: Documenta 11(2002), 以及伊斯坦布爾(2003), 里昂(2005)威尼斯(2005)哈瓦那(2006)這類的系列雙年展。他的作品還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館展出,諸如: 意大利羅馬的 當代藝術博物館 MACRO (2004), 比利時根特市的 當代藝術博物館 S.M.A.K (2004) 德國赫爾福德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MARTa Herford, (2005)。
展覽時間:2007年4月14日——8月5日
展覽地點:北京常青畫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