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艾未未 《童話》到底是一場什么樣的游戲(1)
對話艾未未 《童話》到底是一場什么樣的游戲(1)
對話艾未未 《童話》到底是一場什么樣的游戲(1)
時間:2007-05-09 08:46:00 來源:
名家
>對話艾未未 《童話》到底是一場什么樣的游戲(1)
 |
花3000萬元
招募1001個中國人
到德國免費看展覽
連日來,著名詩人艾青之子、當代藝術家艾未未《童話》在藝術界掀起巨波。今年2月底,艾未未在博客上發表《童話》草案,將招募1001個中國人一同前往德國,參加今年6月舉行的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這部以真人為元素,以圍繞著真人而展開的現實主義創作得到了投資方3000萬元的贊助,引發社會關注。稱贊者認為,《童話》是“更好更高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有人發出“不如找1000個瘋子去!”的質疑。
針對他的作品《童話》,記者日前采訪了艾未未本人和活動參與者。
艾未未小傳:
著名的實驗藝術家、著名詩人艾青之子,1957年8月28日生于北京,其研究領域涉及建筑、雕塑、繪畫、家具、編書、策展等多個方面。
1957年生于中國北京
1978年就學于北京電影學院
1981年就學于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Art Student League,美國紐約藝術家
1994年~1999年北京藝術家,1994年~2000年主編出版實驗藝術刊物“黑皮書”(1994)、白皮書(1995)、灰皮書(1997)
1998年至今“中國藝術文件倉庫”藝術總監
艾未未印象
艾未未,被稱為當代中國實驗藝術領軍人,他是在海外舉辦第一次觀念藝術展的中國人,《北京人在紐約》副導演,也是北京奧運會“鳥巢”的中國顧問、還曾入選英國《藝術評論》雜志“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物”,并在華人藝術家中排名最高。
上述任何一個頭銜,都讓人感到光芒逼人??涩F實生活中的艾未未,一臉絡腮大胡子,隨意得有些邋遢的著裝,思維中透露出的敏銳和自我使人很容易感覺到他的獨特,盡管他看上去很不喜歡媒體形容他“特立獨行”。
對話艾未未:
關于最新進展:過半人已拿到簽證
記者:參加《童話》作品的這1001個人,簽證情況如何?
艾未未:這個作品報名很快,報名只用了三四天時間,從這些人里篩選了1001個,給這些人簽證,目前簽證已經簽了一半。這些人里沒有一個被拒簽的,其中有三分之一手續不齊也都簽了。很多農民,沒有賬號、財產、英文介紹信等等,使館也給了簽證。
記者:有沒有專門和使館進行過協商?
艾未未:我專門和德國使館的大使和簽證官見面和協商,德國大使非常支持,他懂藝術,他說我會全力支持你們。這1000多人中,學生、設計者、自由職業者最多。
記者:農民有多少個?
艾未未:農民參加的將近四五十人,廣西那邊的一個侗族山寨大約有20多個村民。他們的一個親戚知道這件事情后,在家鄉度假時和我通電話,之后幫我組織,他們在山寨開了幾天的大會,挺興奮的。
記者:這20個侗族村民是怎么選出來的?
艾未未:身強力壯,離得開家,只要家里的豬和牛有人養他們就能去。他們是很嚴肅地選的,現在已經簽證了的兩個人因為家里的豬和牛沒人照管,后來放棄了,我們又換了兩個人。
記者:山寨里的人怎么看這個活動?
艾未未:他們對這個沒有什么概念,據說出了當地那個縣,到月球和到德國他們認為差不多是是一回事。
關于3000萬投資:投資人并沒有要求我收回
記者:如何構思這個作品?
艾未未:我在走路的時候,突然之間想到了,這并不復雜,誰都可以想到,但是完成是很煩瑣的一件事情。
記者:投資的3000萬元,能否收回?
艾未未:肯定能夠收回。但是我沒有想這么多,投資人并沒有要求我收回。
記者:您做事是不是有些特立獨行。
艾未未:很多人喜歡用這個詞。我不太考慮關于收益的問題,人做事的價值有多種類型,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偏見生活。
記者:這個作品很轟動。
艾未未:在歐洲很轟動,但是在中國好像沒有,歐洲那邊上網搜索幾天前約有十五萬條消息。很多德國朋友拿來剪報給我看,德國有五六家媒體來采訪了這個事情。其實,我不希望它有轟動效應,如果想轟動,會很愚蠢。
記者:能不能談談投資方是哪里的?
艾未未:投資方是很久以前在一個朋友的生日宴會上遇見的,對方在瑞士負責一個文化基金,我們談了5分鐘,他告訴我他喜歡收藏中國的老照片,我已經不記得他現在是做什么了。
后來,我的畫廊找到他,他投資后,我們也沒有通話,我對他也沒有任何承諾,不是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要像大家通常想象的那樣。
溝通的時候,我寫了個計劃,我做完了要多少人,多少錢,算出來了是300萬歐元(約為人民幣3000萬元),一個星期后得到了他的同意的答復,后來我們就開始進行我們這項藝術。按道理也要求寫做這個作品的目的,但是他沒有要求,我也就沒有寫。
關于活動目的:這些人去了就是一種效果
記者:關于這件事情的爭議和質疑,您怎么看?
艾未未:什么事都有爭議,什么事都有質疑。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的作品,這個作品本身就是我的表達,我會(把這些爭議)放進我的作品里去。
記者:這次去的人,比如農民、山寨的人,會給他們之后的生活帶來影響嗎?
艾未未:也可能會有影響,也可能不會有影響,這至少是一個特殊的經驗。
記者:有沒有希望通過這個作品達到什么效果。
艾未未:這些人去了就是一種效果,沒有別的效果,我對這件事情沒有任何期望,這只是一個作品。給它更多的價值只會減弱它的特征,沒有什么有更深刻含義的地方,似乎一個藝術家說這件事情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好像藝術不會是這樣。我很老實地告訴大家,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它就是生活本身,是很多人的一個愿望,能夠出國,能夠去看一個展覽,只是不能留下。
透視:它是生活?還是藝術?
作為一個藝術作品的創作者艾未未無疑是成功的,從未有人愿意像今天這樣,將3000萬元的巨額投資到這樣一件作品中,更不用說,這件作品是否能夠順利賣出仍屬于未知數。
不過,無論如何,從這件事件里,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藝術的形態正在悄悄變化,在這種當代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形式突破了傳統藝術的邊界和界限,不是雕塑、不是油畫,一次活動也可以被納入藝術的范疇,這種突破隨著這件作品沖入人們的視野而對人們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它到底是什么?它是生活?還是藝術?是藝術又或者更像是生活。藝術家艾未未,在創作這件作品的同時,已經突破了自己原來的藝術家的身份,而更像是一個社會人,他以一種帶有福利性質的、企業化的手法來運作自己的作品,而他的作品也涉及經濟、文化及制度的方方面面。
而讓更多人關注的是,艾未未在以一種什么樣的經濟模式來運作這一作品?作品運作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商業模式?雖然是組織1001個人觀看展覽,但是艾未未卻親自奔走各地為這些人選擇服裝和道具,那么一旦他的這件作品轟動世界,進而被爭相購買,這1001個人身上的每一件東西可能都會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像古文物那樣被人購買和收藏。
無論如何,艾未未已經以這件耗資巨大的作品引起了藝術家們和整個社會的驚訝,也改變了人們對藝術作品買賣價值的傳統概念。
各方評價
艾未未的作品膽子大、想象力豐富,可以說是一個藝術游戲,艾未未設定“1001”這個數字,正是“一千零一夜”,而現在的中國就像一個神話。很多中國人很有錢,在歐洲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中國人旅游的身影。但是,在許多外國人看來,現在的中國人很有錢,卻缺少文化修養。艾未未的作品恰恰是一種諷刺,“它是提醒在這樣一種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人在國外切不可飛揚跋扈,有損國人形象?!囆g評論家朱其
《童話》是“更好更高的現實主義”作品,而且因為其“更好”、“更高”的“客觀真實”內容,更成典范。所有試圖把這一作品稱為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的圖謀必是無知必將失敗!總之,作為現實主義的《童話》,多、快、好、高、遠樣樣達標,除了不省,故是典范?!囆g評論家蘇堅
“我雖然并不完全了解這個項目的背景,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是利用現在的西方中心主義去顛覆西方中心主義。也就是說,中國人現在關心西方、參照西方,這點很重要,艾未未的作品正是反諷意味。”——美術評論家、策展人李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