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民間——潘魯生當代藝術與民藝文獻展
當代•民間——潘魯生當代藝術與民藝文獻展
當代•民間——潘魯生當代藝術與民藝文獻展
時間:2007-05-09 10:13:00 來源: 世界藝術品網
展覽
>當代•民間——潘魯生當代藝術與民藝文獻展
 |
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5周年,展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建設優秀成果,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和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當代·民間——潘魯生當代藝術與民藝文獻展》將于2007年5月23日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
此次展覽全面展示了潘魯生二十多年來民藝研究的成果和他的彩墨意象、民間元素等一系列當代藝術作品八十余件。展覽在中宣部和全國“四個一批”人才辦公室的關懷下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擔任藝術總顧問,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溫琴佐·桑弗先生擔任總策展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劉大為等為展覽撰寫評論。
日程安排:
開幕式:2007年5月23日上午9:30
展覽時間:2007年5月23日——2007年5月31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
學術研討會:5月23日上午10:30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主持召開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將有近百名中外知名學者參加。
附:
潘魯生博士現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潘魯生博士對傳統民間文化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二十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學習和實踐《講話》精神,關注時代,貼近生活,在長期致力于學術研究的同時,一直植根民間、深入鄉村,從民間元素中探索中國文化精神。他不斷在民間進行田野采風和調研,整理、發掘和收藏了大量的民藝資料,出版《中國民藝采風錄》、《民間文化生態調查》、《搶救民藝》等著作三十余部,曾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委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規劃項目“工藝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國家“十五”重點圖書規劃項目“中國美術百科全書·民族民間美術”、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平度、東昌府卷”、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專題研究項目“山東省臨沂市農村文化產業開發調查報告”等科研項目。他一直倡導保護民間文化生態,利用民間文化資源創造文化財富。倡導農村文化產業的研發和民間藝術資源的再利用,積極投入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等一系列活動中去。他創辦成立了山東東方中國民藝博物館,收藏了數萬件民間藝術藏品,整理了大量的田野調查文字資料,對中國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傳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和“四個一批”人才,他認真遵循胡錦濤同志和黨中央關于文藝工作者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善于繼承、勇于創新”的指示精神,在中宣部的安排組織下,于2006年10月赴新疆考察并采用當代藝術的觀念語言和手法,創作了一批展現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及新疆西域風情的《彩墨新疆》系列作品,同時也拓展了他對民藝研究的視野。
作為一名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年輕學者和藝術家,他深刻理解和認真實踐《講話》精神和“三個貼近”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面對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和我國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潘魯生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理念相結合,把對民間文化的研究貫穿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將中國原生態具有鮮活生命的民間元素轉化為當代藝術符號,把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藝術樣式巧妙地融匯于當代藝術大潮中,創作了一批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當代藝術作品。
多年來,他對民間藝術的研究以及當代藝術創作,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他創作的《魯班線·天地》和《靈動》兩幅作品近期被意大利文化中心選送參加“第52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并應邀赴意大利出席展覽開幕式及學術交流活動,這充分證明了國際當代藝術領域對他民間藝術研究和當代藝術探索成果的認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