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鑒寶”第二期 精品屢出惹人關注
“河洛鑒寶”第二期 精品屢出惹人關注
“河洛鑒寶”第二期 精品屢出惹人關注
由本報和市文物收藏學會聯合推出的“河洛鑒寶”公益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的關注和追捧。4月28日,“河洛鑒寶”第二次公益性文物鑒定活動,在凱瑞君臨商務大廈如期舉行,誰也沒有料到,雖然專家一周前剛剛為300余人鑒定過了約700件藏品,但前來參加鑒寶活動的收藏愛好者依舊人如潮涌、熱度不減。
“由于知道得晚,上一次我錯過了,遺憾得不能行,這次說啥也要讓專家給鑒定一下,看我的藏品是真是假!”當日一大早,偃師市首陽山鎮的侯先生就帶著兩大包“寶貝”趕到了會場。放下包袱,顧不上擦去滿臉的汗水,他又急匆匆地排起了隊,想拿到一個滿意的鑒寶序號。
本次鑒寶活動,我們同樣邀請到了我市文物鑒賞界的多位專家來為藏友“掌眼”。他們分別是:洛陽文物收藏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物鑒賞專家周建亞,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洛陽博物館副館長、青銅器專家高西省,市文物交流中心文物鑒定專家司馬百靈,學會玉器雜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洛陽博物館收藏部主任張玉芳,學會陶瓷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高古陶瓷專家張素霞,學會玉器雜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玉器鑒賞專家韓占強,學會理事、明清瓷器專家陳康。
當日上午9時,活動準時開始。專家們一絲不茍,在3個多小時內,為先后而來的近300名收藏愛好者進行了免費鑒寶服務。他們拿出各自的專長,一件藏品一件藏品地細細端詳,反復思考,最后作出的結論讓人信服,同時還把藏品的真偽、價值進行認真講解,幫助藏家逐漸提高文物鑒賞水平。其間,珍品、精品迭出,讓人深深體會到我市民間收藏的豐富和品位。
陶瓷藏品:量大精品多
這次鑒寶會,藏友們帶來的瓷器格外多。鑒寶剛開始,西工區一位吳先生和同伴小心翼翼抬著一個大包袱就上了場。隨著他們慢慢將包袱揭開,一個體形碩大、白地黑彩、紋飾精美的瓷壇很快就展現在了眾人面前,引得大伙嘖嘖驚嘆。
這個瓷壇是吳先生家傳之物,歷史有多長?究竟是何用途?吳先生說他根本不清楚,他此前用尺子量了量,這個瓷壇高70厘米,壇口直徑20厘米,底部直徑30厘米。隨后,張玉芳、張素霞兩位專家從造型、胎質、釉色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認為這個瓷壇屬元代磁州窯器物,主要用于盛酒。兩位專家講,磁州窯是著名的民間窯場,南北朝時期開始燒制,至今未斷,其窯系以太行山脈為走向,遍及河北、河南、陜西等地,主要生產盆、罐、壇瓶、兒童玩具等民間日用瓷,紋飾主要為白地繪黑花、黑釉剔花、黑釉黃褐斑等,風格粗獷。目前,這一類型的古瓷器存世量比較大,但像吳先生這件形體這么大的,則比較少見,值得好好收藏。
瀍河回族區馬先生送來鑒定的兩件瓷器,個頭雖小,但同樣得到了專家的肯定。其中,一件為三足奩,一件為撇口碗,均為五代時期的遺物。
當日上午,澗西區張先生帶來的兩個磁盤也頗惹人注目。它們大小差不多,盤面直徑均在30厘米左右,一個上面繪的是青花山水,一個上面繪的是五彩花鳥,讓人奇怪的是,畫法和景致具有一種異域風格。陳康老師反復思量,認定這兩個盤子均為日本瓷器,燒制時間約在上個世紀初期。一聽專家這樣講,張先生頓時醒悟過來。原來,張先生老家在東北大連,建國初期,他父親帶著一家人來洛支援建設,便把老家的許多東西也都帶到了洛陽,其中就包括這兩件日本磁盤。
陳康老師講,歷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制瓷業也不例外,日本瓷器有些造型與中國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圖案和畫面顏色比較明快,多大紅大綠、黑白相間,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邊沿多有金色釉。目前,民間對日本古瓷器的收藏也比較熱。
清初花觚:普通家庭竟藏有
在本次鑒寶會上,評論起哪位藏友最有收獲,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一位姓劉的先生。當日,他和妻子把家中的兩件瓷器帶來給專家鑒定,沒想到件件皆是貨真價實的“古董”,更讓他們吃驚的是,其中的一件花觚瓶竟然燒制于清代初期,堪稱一件青花珍品。
劉先生的這兩件青花瓷器非常漂亮:一個為罐,蓋子缺失,罐體上繪著麒麟送子的圖案,栩栩如生;另一件為花觚瓶,高32厘米,瓶口外撇,直徑達14厘米,頸部修長,上面繪的八角麒麟威風凜凜,色澤明麗,瓶的腹部小而微凸,布滿花卉紋飾,再往下,繪的則是數片低垂的芭蕉葉。
陳康老師和周建亞老師經過認真分析,認為劉先生的青花麒麟送子瓷罐為清代同治年間景德鎮民窯所出的器物,而他的青花麒麟花卉紋花觚瓶則燒制于清代初期,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景德鎮青花瓷器。專家還介紹,青花瓷是以鈷為著色劑,直接在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約1300攝氏度的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的彩瓷,它的起源與唐三彩有關。清代初期,景德鎮青花彩瓷也達到了一個高潮,精品迭出。目前,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是收藏的一個熱點,價位很高。
一聽此言,劉先生和他的妻子驚喜不已。劉先生講,他家過去家世很好,祖上曾留下大批遺物,前些年,他家里仍保存有許多瓷器。可是由于對這方面的知識一點兒也不懂,他一家人絲毫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價值,只是覺得這些瓶瓶罐罐五顏六色的,十分好看,隨手就把它們放置在桌子和窗臺上,當個擺設。長期下來,他家的瓷器或被摔碎,或被弄丟,漸漸變少了,目前,也就只剩下了這兩件。這次偶然參加“河洛鑒寶”,沒想到竟有如此大的收獲,接下來,他們一定要珍藏好這兩件瓷器。
青銅器:展現漢唐風采
青銅器鑒定專家高西省老師當天也興奮不已,因為在本次鑒寶會上,請他鑒定的青銅器雖然不多,但有兩件檔次頗高,分別為漢唐時期的遺物,對于研究河洛地區青銅器的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其中的一件青銅瓶由洛龍區的王先生持有,高約30厘米,圓腹長頸,瓶口呈我們常見的蒜頭模樣,惟妙惟肖,泛著紫紅色的光澤。王先生講,這件銅瓶是他多年前收藏的,一直搞不清年代。
高西省老師從器型、工藝、裝飾手法等多方面綜合分析,認定這件蒜頭瓶為漢代作品。他講,秦漢時期,青銅禮器已趨于衰落,人們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大量制作實用性很強的青銅器物,比如燈具、香爐、銅鏡、帶鉤等。王先生的這件蒜頭瓶在當時主要用于盛酒,屬一種青銅酒器,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這種變化。
另外一面銅鏡由老城區的崔先生收藏,造型為傳統的圓形,直徑約16厘米,鏡鈕四周圍飾寶相花,邊緣上則采用一首五言詩句進行裝飾,整體看上去,圖文并茂,耐人尋味。尤為可貴的是,這面銅鏡至今保存得十分完好,鏡面上除了幾個銹斑,明亮如新。
專家介紹,我國的銅鏡工藝,經過戰國、兩漢的發展階段之后,在唐代步入了高峰期。唐代的銅鏡格外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使用上,已不限于日常生活的梳妝照容,還成為人相互饋贈的禮物。盛唐時期的銅鏡在造型、裝飾和工藝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創新,豐富多彩的紋樣,既有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又融合了國外的藝術精華,爭奇斗艷。崔先生的這面寶相花銅鏡,很好地反映了這一特征,為一件難得的初唐銅鏡。
文物雜項:硯臺木雕好珍貴
各類鑒寶活動中,雜項藏品往往占據多數。本次“河洛鑒寶”上,負責雜項鑒定的司馬百靈老師忙于接待一撥又一撥的收藏愛好者,3個小時當中,幾乎連坐下喝口水的功夫都抽不出來。經過他的辛勤努力,那些龐雜無比的藏品終于被辨明真偽。
偃師市首陽山鎮侯先生的兩件木雕是他幾年前從古玩市場購得的,一件為財神,一件為筆筒,但長期以來他始終搞不清楚這兩件木雕的材質、年代及價值。司馬百靈老師逐一看過后告訴他:筆筒雖然四面雕飾著彩龍,但用材較差,并且雕制時間也不長,沒有什么收藏價值;而那尊財神則很不錯,材質為名貴的黃花梨,雕工也精當細致,是清代晚期的作品。“這下我心里有數了,摸著一點兒收藏木雕的門道了!”崔先生又討教了多個問題,最后高興離開。
老城區的李先生帶來一方硯臺,自以為是端硯或是歙硯,此石質紋理縝密,堅潤細膩,表面有許多裂紋狀的線條,微微泛黃,看上去頗有些年頭,底部還刻著“呂本中”款識。司馬百靈老師拿起來左右端詳,認定其實際上為一方盤硯,并告訴李先生,盤硯為中國十大名硯之一,因產于我省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山東的盤谷泉、硯山等地而得名,為歷代書畫家們所青睞,值得好好收藏。
說到硯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先生帶到鑒寶現場另一方硯臺則更讓人長了一番見識。他這方硯臺石色微微呈紫色,明凈純潔,顯得凝重渾厚,硯池上方,有兩個天然生長的如鳥獸眼睛狀的米黃色“石核”,制硯之人利用這兩個“石核”,分別雕刻了一龍一鳥,以“石核”為龍、鳥之眼,構思巧妙,恰到好處。專家們講,這方硯臺是名副其實的端硯,上面的兩個米黃色“石核”,就是端硯中所特有的“石眼”。從質地、顏色、品種、做工等方面來鑒賞,這方兩眼端硯都堪稱珍品,難得一見,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民間收藏:一定要防偽防騙
這次鑒寶會上,雖然好的藏品不斷出現,但贗品、仿品仍占據大多數。更讓專家擔心的是,許多藏友拿來的東西件件都是贗品,即使你給他講明了,一些人還執迷不悟。
一位女士拿來了一枚石章,自稱是幾年前從市場花高價購買的,商家講其是昌化雞血石。初看上去,這枚石章晶瑩剔透,內有許多像雞血一樣的鮮紅色彩。可玉器鑒定專家韓占強老師拿出燈具反復照看,發現它里面的紅彩很不正常,散而不聚,應當是人工浸染做進去的,應為贗品。一位老先生拿來一件“玉”牛,看上去也非常漂亮,老人自稱是用“墨玉”雕刻而成的,年頭很長,他曾掏錢找人給鑒定過,是真品。韓占強老師和其他專家細細鑒定,認為這件東西的料不對,應是現代人用玻璃通過特殊的手段制品加工而成的。特別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一名初涉收藏的李先生竟然還把用石膏制作、外表布滿紋飾、經過作舊處理的東西,當成了古代磚雕來收藏。
針對鑒寶會上發現的問題,市文物收藏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建亞老師提醒廣大收藏愛好者:目前收藏市場上魚龍混雜,各類贗品、仿品層出不窮,搞收藏,首先要注重學習,逐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千萬不能抱著“簡陋”、“發財”的心態盲目而行;其次,初涉收藏,切忌貪多,不能見啥收啥,沒有什么主題和方向,最好能確定一個比較熟悉的類型,慢慢將其鉆熟鉆透;第三,購買收藏一件器物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多找自己熟悉和信任的行內人士進行咨詢,千萬不能跟著賣家走,讓賣家給你找的“專家”來定真偽、談價值;另外,不要盲目找一些帶亂七八糟的鑒定機構和專家來對你的藏品進行鑒定,目前,許多地方都出現了一種這樣的公司,他們可以找專家給你鑒定,口頭鑒定收費很低,但你如果要鑒定證書,則收很高的費用,這樣一來,他們為了牟利,即使你的藏品是贗品、仿品,也往往順著你的意愿行事,鑒定藏品是真的,還給你出證書。懂行的收藏家在購買收藏一件東西時,根本不會看你以前的什么鑒定證書,只相信自己的眼睛。進入收藏圈,買到贗品不可怕,關鍵是要有所悟,避免再次上當受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