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罷江山寫驊騮——讀易洪斌的畫馬之作
吟罷江山寫驊騮——讀易洪斌的畫馬之作
吟罷江山寫驊騮——讀易洪斌的畫馬之作
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是本土的思想文化和民族性的表意形式之一,但它并非就是傳統思想文化一成不變的現代翻版,更不是拒斥其它民族文化的防御性手段。事實上,傳統藝術的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社會的進步和對外來文化的融匯與借鑒。
易洪斌作為學者和報人,兼通文史哲,同時涉足詩詞和現代小說創作,并有美學著作刊行于世,自1990年始,他異軍突起步入畫壇,并選擇了傳統而成熟畫壇的“永恒主題”——馬,作為其傳情達意的語匯和藝術載體。但易洪斌出手不凡,他以其深厚的人文修養和詩人氣質,使他筆下的馬別具氣象。應該說易洪斌是以詩性和抒情性奠定其畫馬的地位的。這從他眾多畫馬之作的豐厚文化內蘊的命題中也可看出來。他的馬不只求形似,更要神絕,我們很難在譜系的意義上為其梳理出師承關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對其有深刻的影響。他筆下的馬,“群”則如滾雷行天,“獨”亦勢如巨瀾;動則排江倒海,靜則壁立萬仞淵。那里既有兼善天下的宏大抱負,亦有獨善其身的平和從容,他的馬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像《風雷動》、《橫空出世》、《大漠那邊紅一角》、《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半是水,一半是鐵》、《大野奔雷》等氣勢磅礴的作品,讓人領略的是畫家不可扼制的氣勢和激情,那萬馬奔騰、威武雄壯的場面,恰是易洪斌壯懷激烈、崇尚壯美的積極本質力量的外化。《大漠那邊紅一角》的動人之處不止于畫面的如虹氣勢,同時還在于它的構圖、用色和線條的“現代”處理,它們恰到好處地強化了作品的詩性和動感,大漠茫茫煙塵彌漫,突現的恰是生命的偉力和進取的壯美。
作為當代知識分子,易洪斌深懷使命意識和現代意識,他的學識背景拓展了他的藝術視野,同是畫馬,在他的作品中還出現了類似《禮》、《寶馬》、《駿骨英風》、《憶長安》等形態的作品,《禮》如虔誠的崇拜者,面對遠古神工,其仰慕之情如謙謙君子;而《寶馬》等系列作品,則借鑒了唐三彩的造型和用色;《憶長安》等作品的雄渾厚重又給人以漢魏石刻的質感。這些變化均來自于畫家銳意求變,不拘一格的創造沖動。按常理度之,生活中的馬,包括前人畫的馬,載馳載驅皆依賴廣袤大地。而到了易洪斌筆下,馬被徹底地從對土地的依賴中解放出來,進入一種在蒼茫無羈的時空中隨心卷舒、海闊天高任我行的自由境界。易洪斌很多作品常鈐有一方閑章:“但愿下筆生馬如破竹”,可謂一語破天機,這是他的藝術追求,也是他的藝術宣言。
2000年一到,他又寄興遣懷,創作出一批形式感更強,內涵更深遠,而氣勢也更加恢宏闊大的作品,《奔云流火從天落》、《波神留我看斜陽》、《萬古霄》等力作的風格和氣韻同他以前的作品是一脈相承的。而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畫家的求變求發展而不拘成法的大膽的用墨用色和造型能力。站在《波神留我看斜陽》之前,心胸為之一擴,精神為之一振。撲面的滔天巨浪與奔涌而至的動若驚雷的馬陣;海風中飄逸的鬃尾與浪花共舞,場面之壯觀,氣勢之博大,讓人久縈于懷、長存心間。而《嚶其鳴矣》靜謐與空靈的氛圍營造得如世外桃源讓人心向往之。《云從龍》中的云卷云舒,似潮漲潮落,如龍翔鳳翥……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可以說,易洪斌在造境取勢、寄情詠志的手法運用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另一方面,易洪斌也擅用草草逸筆,寥寥淡墨在似與不似中獨擅勝場,像《北風卷地百草折》的若隱若現,《淺草才能沒馬蹄》的似有似無,恰收以少勝多、以無勝有、以簡勝繁之妙。易洪斌追求雄偉和豪放,因而要求自己的畫作表現出一種氣勢,《來疑滄海盡成空》、《大漠那邊紅一角》、《雷陣》等等,都是以氣勢取勝的作品,這些作品都不在于馬的個體形象的精確描繪,而在整體氣氛的營造。易洪斌筆下大場面中的馬往往不拘于形似,更求神似和動勢,動勢造成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效果。此外,易洪斌還賦于馬更多的幻想色彩,諸如《流火》、《曙》、《巡天圖》、《萬古云霄》、《誕生》等,每一幅畫仿佛都有一個神話故事,因而馬的形象有了象征意味。
易洪斌往往將那些憑著較強觀察能力捕獲的動感十足變幻多端的馬的形象以書法用筆出之,馬的四肢、毛尾乃至軀干都給人以鐵干虬枝、夭矯舒卷、一發難收之感。近年來,他更是追求大象無形、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僅他筆下的馬在夸張變形、抽象,呈現出濃厚的裝飾風,更具象征性,而且一些新作如《金龍狂舞》、《萬古云霄》、《天龍八部》等,在創意造境、構圖章法上都借鑒了一些西方和民間藝術的積極因素,滲入了更多的現代意識、創新意識和人文情懷。吟罷江山寫驊騮,恰恰是畫家心懷壯志,熱愛藝術的寫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