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雄溫婉兩相宜——易洪斌先生繪畫風格初探
豪雄溫婉兩相宜——易洪斌先生繪畫風格初探
豪雄溫婉兩相宜——易洪斌先生繪畫風格初探
時間:2007-05-08 09:28:00 來源:
名家
>豪雄溫婉兩相宜——易洪斌先生繪畫風格初探
王絮
大凡優秀的藝術家,其作品總是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獨領風騷的藝術魅力。我們從易洪斌先生在美國、加拿大、印尼、韓國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的畫展作品,以及《易洪斌畫集》、《易洪斌國畫作品》等專集的國畫來看,易先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美的自家風格,具備了筆墨神通的沖擊力量。此前,已有不少學人向讀者推介過易先生的國畫創作,對其畫風雄強豪放這一點的評價幾乎出奇地一致。易先生本人曾作一首題為《滿江紅·自題小像·畫馬感賦》的自況詞——“飄灑處,風鬃霧鬣。養吾氣,一揮百紙,視通思接。不信世間無造父,拼將華年寫汗血。卻怎堪,駒過也匆匆,頭飛雪。慕韓李,神姿絕。師造化,意難瀉。縱駿耳如削,瘦骨如鐵。漫說北群空八駿,欲挽天河洗塵色。問何時,大象兮無形,耿星月。”我們完全可以從這首詞中看出作者崇尚豪放的藝術修養。然而,以筆者之管見,易先生的繪畫風格,不僅足具洪鐘大呂般的豪邁氣勢,而且與婉約兩種風格兼備,而且后者的風格已相當成熟,在其整個世的作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同樣構成了五彩斑斕的恢宏陣容。這一點是絕對不應忽略和小覷的。把藝術家的作品過早甚至武斷地歸就于某種一成不變的風格范式,是很不明智的。
易先生在吉林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的位置上已工作了十數年之久,而且兼任省作協副主席、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務,工作之余則孜孜于哲學、美學、史學、文藝理論的學習和著述,興之所至也兼事小說、散文、雜文和詩詞的創作,繪畫,本是業余中的余事。作為作家、美學家和新聞工作者,易先生的藝術作品,彰顯著濃重的文人氣韻,熔鑄著崇高悠遠的美學思想,蘊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昂揚的時代精神。易先生繪畫的題材十分寬闊,既有自然界的風花雪月山川禽獸,也有社會生活中的僧侶美女漁夫商販。畫家最感興趣和最為擅長的大約莫過于畫馬。易先生筆下的馬,千姿百態,各具神韻。從整體畫面布局到造型的聲勢立意,畫家總是力圖把自己對時代、對人生的感受和其所崇尚的審美理想融進畫面,使畫幅上鼓蕩著一股懾人魂魄的英風豪氣。寫馬的剽悍,就顯出一種“天降奇兵威自猛,千軍未可阻豪雄”的氣吞萬里、排山倒海之勢;寫馬的飄逸,就給人一種“出世神駒逐日舞,狂爽一曲九天來”的如瀑如潮、波瀾壯闊之感。我們從易先生許多以馬為題材的創作上,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傳神取意的高妙手法和縱橫恣肆的筆墨語言所追求的壯美與奔放的理想境界,以及他所推崇的“萬馬戰猶酣”的史詩感與“大野奔雷”的“巨作效應”。在易先生的筆下,那些立則淵停岳峙,騰則狂爽驟起,馳則掠地無影的神駿,分明已不再是馬的本原形象,而是志在四方的猛士,是閃電霹靂,是洪流飛瀑,是橫絕六合沖決一切險阻的精靈。不難看了。易先生對畫馬鐘愛有加的緣由,也許正在于馬的形象所具備而別的物象所不能替代的剛性與力度,以及馬的神韻與氣魄所傳達出的拼搏意志,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
與豪雄相對,溫婉的藝術情趣在易先生的筆下也張揚得異常豐盈滋潤。仍然以馬為例,易先生在畫集的大量篇幅里,把馬的柔媚神姿描繪得淋漓盡致。如《秋風馬尾斜》一幅,兩匹馬交頸依偎,卿卿我我,給人的感覺是“兩廂切切磨如鬢,一樣纏綿繞指柔”;再如《芳草才能沒馬蹄》一幅,寫馬在草地上吃草的平靜與祥和之態,寥寥幾筆,就已形神兼備,一股“淺草萋萋斜陽翠,花驄步步帶香風”的詩味躍然而出。寫驚悸,則“但有驚魂名不得,蒼龍此際靜如磐”;寫超然,則“醉臥丘梁惜碧草,閑聽風雨帶春雷”;寫奇譎,則“鬃影茫茫蹄跡遠,翩然淡入水云鄉”;寫迷離,則“牽來斜雨經山綠,空欲蹄音漸入眠”。各具情狀和神采的藝術形象在思緒化的無限空間中瀉染得殊深雋永。除了寫馬之外,易先生的另一個重大題材是美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裸體女郎。在《易洪斌畫集》94幅國畫作品中,各具芳姿、各蘊其妙的美女繪畫即有22幅。這些裸女或臨風而浴,或戴月而舞,或依荷而臥,或傍虎而棲,或招鹿而餐,或逗鳥而嬉。在裸浴畫稿上,撩人心魄的是“云鬢花容唯楚楚,波光月色自嬌嬌”。與此共眠或與虎嬉鬧的尺幅上,撞人視野的竟是“嬌嬈未與幽人共,但向山君弄水柔”。把美的柔弱、單純和干凈表現得驚心動魄,把人們慣常無法企及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轉述得美輪美奐。至于易先生作品中所描繪的各類禽鳥,也有著許多輕攏慢挑的風致,如寫鶴在暮春的小園中閑步,則是“獨步竹園尋寂靜,花開花謝俱怡然”的悠然氣度,仿佛哲學家在思索;寫鷹在枝頭輕歌絮語,則是“嘯傲歸來渾自在,枝頭下上共氤氳”,好像一對久別重逢的愛侶。不難看出,易先生的繪畫風格,并不局限于豪放一路。從這位繪畫大家身上,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真正的藝術家,在追求雄強豪邁的過程中,并不排斥同時對溫潤柔媚的營造;當藝術家把陽剛之美推向極致的時候,其崇尚陰柔的渴望也會以其必然的歸向凸顯出來。
易先生之所以能在步入中年后的畫道上構造出廣闊而理想的馳騁空間,實現完美而詩化的藝術境界,除了他卓爾不群的天賦之外,更在于其扎實而深厚的學識功力。我們從其《維納斯啟示錄》、《美學漫談》等著作中,足以看出易先生對西方藝術有著深刻的領悟,對中國的國畫傳統有著獨到的發現,具有中西兼融的實力。由此也說明,知識底蘊和人格魅力在藝術家形成創作風格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易先生對畫外功夫的潛心修煉,對于正在走向藝術境界的每一位創作者,是足資借鑒的。不管評論界如何定位,藝術家的創作都是客觀的,畫家發表的任何一幅作品也都具有不可更改的權威賦性。見仁見智,藝術上的分野任何人都沒權力一錘子定音。行文至此,筆者謹步先生原韻一首,不求正視聽于畫苑,但期方家以教正,并以此作為本文的結束:“駭世狂飆,掀蕩處,千重駿鬣。忽叱咤,奔霆灌耳,浪拍云接。鬃舞鐵流皆猛士,蹄飛火海周天血。料應知,曾踏破當年,雄關雪。干云氣,神韻絕,茶后事,情方瀉。正襟懷似谷,壯心如鐵。不羨古今龍虎勢,但昭天地英雄色。又誰識,毫末寄柔情,濡新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