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雪江歸棹圖》
趙佶《雪江歸棹圖》
趙佶《雪江歸棹圖》
時間:2007-05-07 08:45:00 來源:張德寧
收藏
>趙佶《雪江歸棹圖》
 |
宋徽宗趙佶(1082-1135)政治上極其昏庸腐敗,在位二十五年,縱欲無度,玩物喪志,終至北宋朝廷在其手中傾覆。靖康二年(1127),他與其子欽宗趙恒及宮中上下數千人盡被金人擄走,九年后囚死于五國城。然而他在書、畫藝術方面的建樹,卻也無法抹煞。他獨創的“瘦金書”,雋永瘦硬,別具一格,歷來備受寵愛,千年后的今天竟能選作印刷用的一種字體。而他的畫,以其至高無上的地位,自然極其珍貴。但是流傳至今的作品,即使署押御制,也被后之學者疑為他人代作,或僅是臨摹古人之作,但這些作品確也代表了北宋后期繪畫的最高水準。
《雪江歸棹圖》是其山水畫的杰作,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絹本長卷,墨筆。圖繪寒江兩岸的雪景,極富手卷層層深入、峰回路轉之情趣:開卷是茫茫寒江,遠山飄渺,底下是江岸,向內延伸,一石突出河岸,有篷舟靠其旁,兩人在忙碌,應是“歸棹”之點題。再向內,漸見土崗、山丘,而后群峰突起,層巒疊嶂,畫面向縱深演繹,有樓閣村舍隱匿山后,棧道、小橋點綴其中,依稀有人行,或騎驢,或肩挑,再往后則又見水岸,復歸寒江浩渺。構圖上不乏北宋全景山水之大氣,而筆墨上則自創新意:勾、皴簡略,重在以層層烘染體現雪景之冷峻。勾線短而隨意,大異于李成之凝重嚴密和郭熙之挺拔爽落,樹枝呈鹿角狀,不再是風彌幾百年的“蟹爪”枝。皴筆很少,依石紋有些淡淡的短線皴,只是在石棱之深處加濃墨密點。這予雪景氛圍的營造是十分合適的。而這種勾、皴的簡略,凝重質樸,氣韻高古,似乎在此感受到了唐代王維的《雪溪圖》的氣息。后人贊美此圖“直闖右丞堂奧”,實非虛譽。而此變化,正完美地體現了自哲宗朝創導“易以古圖”帶來的新變化,也開啟了南宋以至元代筆墨及構圖漸趨簡略的先河。應該說,北宋的滅亡,對正蓬勃向上的中國畫無疑是極大挫折,但并沒有改變其發展的總趨勢。
圖上有趙佶瘦金體自書“雪江歸棹圖”、“宣和殿制”,并押“天下一人”。看來他自己對這幅畫是相當重視的。盡管有后人疑惑趙佶身處宮闈,何來如此冷漠蕭瑟的感受,其實不盡然。趙佶繼位后親掌畫院及畫學,每十天從藏畫中取出兩幅古畫供學者臨摹,以至現今傳為唐畫者,有一些就是當時的臨摹品,如《虢國夫人游春圖》乃直指趙佶所臨。唐時以及北宋的多幅雪圖應該為他所熟悉。
可惜的是,按蔡京在卷末的題跋,趙佶同時畫了四時四圖,而現在只得欣賞冬景,不然,看趙佶如何以水墨畫春、夏、秋、冬四景,一定非常賞心悅目。而趙佶在身體力行地推動重彩的“古圖”的同時,依然為畫壇保留了水墨畫的空間,也充分顯示了他對繪畫精深的理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