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陳丹青沒有新聞
這一次,陳丹青沒有新聞
這一次,陳丹青沒有新聞
畫家陳丹青,近日與“于丹、易中天、《百家講壇》”這些近年來的文化熱詞捆于一起,再度成為話題人物。4月28日,陳丹青的一些上世紀的舊作,首次擺進北京的一家畫廊。這一次,始終活在媒體聚光燈下的他,似乎一下回退到了上世紀的紐約。
這一次,陳丹青似乎沒有新聞,只是舊聞。從4月28日起,在北京TRA畫廊,陳丹青展出他上世紀90年代的幾幅舊作。
這些舊作完成于紐約曼哈頓的某間畫室內,現在則掛在這家由釀酒廠房改建成的畫廊粉白的墻壁上。名為《U.S.AndUS》的畫展中,一同展出的,還有他兩位膩友馬可魯和馮良鴻同一年代在紐約的畫作。
墻上的畫帶著紐約舊日的風塵。“可魯、大馮、我,在90年代是彼此的‘人證’,我們的‘證人’,是紐約。”在畫展序言中,陳丹青寫道。
多年前,三位畫家都曾在這異國都市的街頭,像眾多無名畫家一樣,為路人畫像掙錢,“供養自己的畫室與畫夢”。他們時常在彼此的畫室,從墻邊將新畫的濕漉漉的作品翻轉過來給對方看,喝酒評畫,高談闊論。
“我要強調的是,在紐約,我們從來沒有成功過。”畫展開幕,對著眼前的人墻和許多只攝像鏡頭,陳丹青說,“可以肯定地說,我們非常甘于寂寞。”
比陳丹青小一歲的馬可魯是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無名畫會的悍將,到紐約后,約有10年功夫沉溺于大色域新表現主義。身材挺拔、面相隨和的馮良鴻則從照相寫實主義到裝飾作風,從純抽象到介于極簡、涂鴉之間的新繪畫,無所不為。
至于陳丹青,“我玩的都是很過時的東西”。陳丹青居留紐約18年,“卻從未畫過她”,但他的畫布上,與他這兩位良友一樣,留有紐約藝術生態的烙印。
然而他們“散漫”、“無所謂”、“從未試圖獲取美國主流藝術的注意”,但“內心非常驕傲、自尊,因為我們自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別人怎么看其實不太重要”。
在紐約的藝術叢林中,畫路完全不同的三位畫家,“既孤立又孤獨,三人彼此取暖”。
回到中國,陳丹青稱,他們也并不在“中國主流”,而一直與各種潮流保持適度的回避和有距離的投入。
回國7年,陳丹青很少將自己的畫作展出。他90年代以來的畫作,也沒有像《西藏組畫》般在國內美術評論界獲取喝彩聲一片。但他一次私下說:“我覺得我畫得好著呢。”
在紐約,有6年時間,陳丹青埋頭于創作一批大題材畫作。只是據透露,這些畫作目前在國內還未到展出時機。
但畫展開幕的這天,三位畫家在紐約“寂寞”里的舊作,卻使畫廊里擠滿了人。有挎著書包的,夾著公文包的,拎著時尚手袋的,也有提著塑料方便袋的。人們在畫作前留影。不時有人叫住陳丹青要求合影或者簽名,他耐心而配合。
從清華請辭教職,就城市建筑、教育等公共話題言辭激烈,開設博客,高調推介師尊木心,不久前舊作《退步集》獲國家圖書館文津獎,又高調推出新書《退步集續篇》,陳丹青始終在媒體的聚光燈下。
而這一次,聚光燈下陳丹青的背景一下回退到上世紀的紐約,他“不成功”,但驕傲自主。他與兩位舊友的舊作一同掛在當下北京畫廊的墻上,互為參照。
4月28日,來參加開幕的人流陸續熱鬧地來了,又陸續散了。而這些畫,將在墻上待到5月20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