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華人癡迷名作 收藏油畫上癮成“不治之癥”
旅俄華人癡迷名作 收藏油畫上癮成“不治之癥”
旅俄華人癡迷名作 收藏油畫上癮成“不治之癥”
走進“上海蘇俄造型藝術館”,記者仿佛置身于前蘇聯十月革命、衛國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描繪革命領袖列寧在十月革命斗爭前后的《列寧在看真理報》到再現十月革命歷史性時刻的《占領冬宮》,從表現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民浴血奮戰的《勝利的戰士》到反映蘇聯和平建設時期的《伏爾霍夫水電站建設》,難以置信,如此一系列多視角、全方位展示蘇聯社會主義時期半個世紀的社會、藝術發展史的名作居然出自一位旅俄華人的私藏。
而眼前的范建祥從容、淡定。談起收藏,他卻侃侃而談……
1994年,范建祥為俄羅斯遠東藝術學院院長康恰連柯當翻譯。在他們相處的3天中,范建祥開始接觸油畫藝術,并被其深深吸引。為了給妻子曾建華一份珍貴的禮物,范建祥多次登門,請康恰連柯為妻子畫一幅油畫肖像。畫家用強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筆觸完成了《曾建華女士肖像》。這幅畫成了他們夫妻收藏的第一幅作品。
此后,范建祥認識了更多著名的俄羅斯藝術家,與他們保持著密切友好的關系,并一次又一次被他們的作品所打動。于是,他們夫婦倆開始了艱難的收藏之旅,一發而不可收拾……
俄羅斯列賓學術學院院長恰爾金先生曾這樣評價范建祥收藏的作品:“它們就是陳列在大型博物館里也會生輝,因為它們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確實,范建祥收藏的作品中,很多出自大師的手筆,如切比克.C.M.的《涅瓦街游行》,有的成為中俄兩國領導人之間饋贈禮品的創作樣稿,如涅普林則夫創作的《戰后休息》就是當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時,斯大林送給毛主席的禮物。要收藏這樣的作品,困難可想而知。
范建祥的藏品都烙有深深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印記,他崇尚那個充滿了激情的時代。作品反映的是蘇聯時代的社會生活,歌頌陽光與大地,歌頌勞動與和平,反對侵略戰爭。他說:“如果這些收藏中有的作品能引起讀者對歷史、對‘戰爭與和平’的某些思考,能引發人們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的某些情感,那就是這份收藏的真正意義所在。”
范建祥出身上海,80年代國門打開時,學過8年俄語的他隨潮出國。“我在國外找到了用武之地,實現了人生價值。”他說。
他創辦的股份制連鎖企業“東方茶樓”在俄羅斯很有名。然而,14年的創業所得,他幾乎都投在了收藏上。
當記者問起是否會繼續收藏時,范建祥說:“會!這是我的不治之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