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寺古物市場:民間收藏古趣盎然
報國寺古物市場:民間收藏古趣盎然
報國寺古物市場:民間收藏古趣盎然
報國寺在廣安門內大街路北,據史記建于遼金。若從遼天祚帝乾統三年(1103年)算起,距今約九百年。而將這座古寺開辟成收藏品交易市場則是近十年前的事。逛報國寺市場最好選個周四,因為這一天是報國寺的“大集”,人氣最旺。據說過去每周實行一天公休的時候,北京市不少單位進行輪休,宣武區的單位休息周四的較多,報國寺位于宣武區,故周四逛報國寺的人最多。這一天報國寺市場的大門都比平時早開半個小時,六點半還未到,大紅漆門前已是“萬頭攢動”,伴著街上早點攤上傳來的吆喝聲,活生生一幅喧鬧的市井畫面。此刻,買貨的和賣貨的都心懷無比的期待:買主想“撞大運”“揀個漏”,賣主希望今兒能多碰上幾個來“繳學費”的。門一開,商販們都爭相占領有利地形,擺開貨品,等待買家的到來……
游走市場
周四這一天,寺里的古樹大殿之間,幾乎所有的空地上都擺滿了各類“雜貨”,從舊書舊報到古瓷古玉。而古香古色的建筑則被各種博物館占據。報國寺里掛牌的博物館至少有10余家:陶瓷博物館,玉器博物館,連環畫收藏館,撲克收藏館等等,而且都不收門票,給那些真正喜愛收藏的平民愛好者提供了學習的好機會。據說這里熱鬧的原因還因時常舉辦拍賣會,拍賣會極具“平民風格”,多為民間器物,絕無“貴族項目”,竟買者化上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便能將自己喜愛的民間藏品歸入囊中。
報國寺“周四集市”中的主要賣家之一是來自山西的一幫農民,他們通常是頭一天坐火車從老家將貨運到北京,在城東南十里河一帶的小旅館住下,周四一大早天不亮就趕到報國寺市場。山西商人都是集體行動,幾個人一起包個面包車,連人帶貨從十里河直接拉到報國寺門口。市場里還有一類賣家是京城本地的“老頑主”,他們幾乎從報國寺市場一開張就駐扎在這里,這群“老北京”每日里悠悠閑閑地經營著不大的店鋪,生計顯然不是問題。生意清淡的時候,這群“懂生活”的店主們便坐在古樹的濃蔭下喝酒對弈,飲茶聊天,日子過得相當自在愜意。數量可觀的一群賣“工藝品”的地攤商販,是報國寺“周四集市”的又一支隊伍,如電影中的群眾演員一般,雖不可缺少,但主角不是他們。買主中的行家往往是從他們的攤位前匆匆掃上一眼,然后便去尋找這市場中被稱為“百分之一”的亮點。據說,行家的眼力角逐其實也就在這“百分之一”上。
論年頭、面積和名氣,報國寺市場都與潘家園市場無法相比。后者似乎更像是一個面向世界的大批發市場,在海內外都出了名,客流量很大??蓤髧率袌龅娜藲庵鹉晟仙彩鞘聦?,不少行家青睞這里,據說是因為競爭對手少一些,“揀漏”的機會似乎更多一些。一位本地古玩商曾出示過一塊羨煞旁人的古玉,據說就是從報國寺的地攤上以十分低廉的價格淘來的。筆者也曾在這里邂逅數件不同材料的老掛件,都屬“A貨”,且價格不貴。據觀察,這里的買主比較“本地化”,不像潘家園、亮馬等古物市場,那里海內外人士“共濟一堂”,競爭對手多,價格自然升得高。
邂逅行家
早就聽說喧囂的報國寺可謂藏龍臥虎之地,功力深厚的藏家此間隨處可見,但個個從容低調,不顯山不露水的,在人群里還真難一眼將他們辨出。那個周四早晨,光顧“秤砣大王”鄭海生的“古權齋”,兩小時內竟撞上四五位重量級專家,有專門研究收藏木頭器物的王教授,專門收藏研究民間古瓷片的曲永建先生,民俗收藏家宋振忠和京城里出了名的叫賣大王之一武榮璋老先生。
先說“古權齋”的店主鄭海生,別看貌不驚人,鄭先生卻是中國集權第一人。秤砣,古代稱為權,鄭海生的“古權齋”即由此得名。萬不可小視這秤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穩固江山的頭等大事便是統一度量衡,衡就是秤砣,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秤砣上,記錄著中國數千年滄桑歷史和燦爛文化。鄭海生收集的最重的“權”有180斤,小的不足10克,時間跨度上千年。看得出來,周四也是“古權齋“最熱鬧的時候,各路專家打此路過,必與店主鄭海生寒暄問候,交流信息。研究木頭器物的王教授提著剛淘得的一幅金絲楠木的畫框來到“古權齋”。老先生在大學教書,但聲稱每周四是絕不授課的,專門騰出來逛報國寺。王老先生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曾在報國寺市場中與一塊田黃石失之交臂的故事?!百u東西的小伙子手里拿著一塊黑色的石頭,當時在場的幾位都斷不清。我以為是墨玉,可手感又非常好,質地濕潤可愛,微透明,是田黃石的感覺??蓻]聽說過田黃石有黑色的,于是放棄?;丶乙徊闀?,糟了,按照書上說,田黃石“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看來是田黃石!后悔都來不及?!闭f著話,專門研究民窯瓷片的曲先生手里拎著一塊“大明瓷”走進屋里。年近花甲的曲先生清瘦高挑,戴著一副度數不低的近視眼鏡,頗有學者風度。曲先生堪稱國內古瓷殘片收藏第一人,十年間踏遍京城各處建筑工地,搜尋藏品上萬件。故宮著名古瓷專家耿寶昌老先生,為鼓勵后學,欣然為曲先生留下墨寶“拾遺補缺”,肯定其多年收藏研究古瓷殘片的可貴精神與巨大的文化價值。
兩位研究老北京民俗文化的收藏家宋振忠和年過古稀的“叫賣大王”武榮璋老先生一進門就沖著鄭海生討要“冰盞兒”,一種過去北京走街串巷叫賣的貨郎使用的響器。賣貨的人將兩個直徑三四寸的小銅碗拿在手里,食指夾在中間,上下一掂,發出清脆悅耳的銅音,過去老北京的街巷中幾乎一年四季都飄蕩著“冰盞兒”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響,如今“冰盞兒”成了稀罕的收藏品。43歲的宋先生是滿族人,收藏了不少老北京的舊物件,最大的愿望就是將來能開個民俗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老北京人過去是怎樣生活的。
望著報國寺市場里堆放的那些民國及解放初期的茶葉鐵罐,大斗小斗,泛黃的老照片和票證錢幣,想起作家馮驥才寫過的有關古物的文字片斷。他說,在古物市場,文物、古玩和古董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文物是指那種堪稱某一時代典型、珍罕稀有的古物;古玩不一定是某一時代的代表,但必須是藝術精美、制作精湛、材料貴重的古物;而古董則泛指一切舊時器物,“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文化的內容”。更具傳統文化資本的香港著名作家董橋先生則將那些攤上出售的昔日民間器物比作“一地的舊時月色”,令它們平添了些許浪漫色彩,讓人想去揣摩那背后的一個個故事。這大概就是“民間收藏”的樂趣所在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